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任建林:肠道微生态诊治--方法与实践

2018-07-24作者:happyGI资讯
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

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jpg

6月8~10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病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协办的2018年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暨2018北京第十届肠黏膜屏障与相关疾病论坛在京召开。此次会议针对肠黏膜屏障相关疾病和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2项热点议题,旨在更好地提高老年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水平,增进国内消化同道们的交流。

肠道微生态诊治--方法与实践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任建林

5.jpg图 微生态与重大疾病

微生态与许多重大疾病相关,可累及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各个系统(图)。近年对于肠道菌群与疾病、健康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和其他肠病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克罗恩病患者菌群与健康人差异较大,克罗恩病术后患者菌群发生明显改变。利用粪菌移植治疗激素依赖性难治性UC,总体有效率可达79%。大肠息肉、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含有更多梭杆菌、乳酸菌等。机制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可通过激活长链非编码RNA UNC5B-AS1促进大肠癌发生。

肠道微生态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重要作用。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与年龄相关,且需要肠道菌群的建立。PCA分析结果均表明健康人与HBV患者细菌群落组间差异显著,HBV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在韦永氏球菌属、消化球菌科、萨特氏菌属及肠杆菌科等存在差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硬化患者之间菌群同样存在差异,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肝炎到肝硬化,菌群多样性逐渐降低,在门水平,随着疾病进展,厚壁菌门及广古菌门逐渐降低,变形菌门逐渐升高;在科水平,韦荣球菌科,双歧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降低,链球菌科,巴斯德氏菌科升高。

肠菌移植治疗体系逐年完善。目前FMT(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可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消化道疾病治疗,同时也可用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肠道外疾病治疗。

讲者分享了发表在Hepatology上的肠菌移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了18例经抗病毒治疗3年以上但仍未实现HBeAg消失的慢乙肝患者,患者在继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其中5例接受了IMT,13例作为对照。

结果发现FMT组患者的HBeAg滴度较基线水平有显著下降,且HBV患者移植前后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HBV患者移植前后肠道梭菌属、拉氏菌科、反刍球菌科、瑞香科、拟杆菌科等存在差异,这些是区分HBV患者 FMT移植是否有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biomarker)。

肠菌移植的移植方式包括经鼻肠管、胃镜、肠镜灌注肠菌微生态制剂,口服肠菌微生态胶囊,口服特定菌胶囊三种。使用混合菌的分离分层技术,在一定的离心力和分离液浓度时可以通过分层纯化肠道活菌,提高有益菌浓度,移植效率提高2倍以上。混合菌长期冻存技术,即使用以益生元为主要原料的可食用冻存液,延长冻存时间1倍以上。肠菌微生态胶囊经提取、冻存、解冻后即可使用。

目前人工智能内镜诊断系统也已经开始投入研究:计算机通过对已有的资料来积累经验,自动提高对任务的处理性能。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开展合作,已经收集到了27万人次,500万张标注良好的优质内镜影像数据。用于研发人工智能识别消化道病变,实现疾病的内镜诊断和光活检。未来将研发胶囊内镜机器人,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亦文 整理 任建林 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