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西结合,探寻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

2022-05-21作者:CMT快讯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导语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血管健康日。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慢病防治的重视,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承办的“健康中国 赋能县域”项目,特别举办“健康北京”--慢病管理专家论坛,聚焦基层慢病管理和疾病诊治水平提升等热点话题,与广大基层医疗人员分享糖尿病诊疗的最新成果,共同探讨慢病管理策略。


大会学术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以《老年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策略与用药选择》为主题,重点解读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现整理报告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张朝阳出席大会并致辞。他指出,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医疗的行业协会之一,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的重点职责之一即为广大基层医疗搭建交流、培训、研究的平台,推动国家卫生健康制度的落实,推动服务模式的转变。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为各级医疗人员的慢病管理方案带来新答案。


大会主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林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全国血管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呼吁大家重视血管疾病,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推送到广大基层卫生人员当中,为更多基层卫生人员提供疾病防治策略和慢病管理方案。






个人差异很大

老年糖尿病防治究竟有何与众不同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疾病负荷巨大,老年人群指南应运而生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达19.3%,并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更是高达30.2%,患病人数达3350万,占全球老年糖尿病1/4[1,2]


为实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2021年1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发布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也成为我国首部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南。


重新定义,老年糖尿病人群存在六大临床特殊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以上的人群。结合患病人群特点,此次指南中将老年糖尿病定义为年龄≥65岁的糖尿病人群,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老年群体的健康状态个体差异很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复杂的基础疾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具有以下临床特殊性:


第一,低血糖风险高,感知低血糖能力差;

第二,认知功能差,自我管理能力差;

第三,营养不良风险高,更易伴有衰弱(如肌少症等);

第四,并发症(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等)和伴发症多(高血压、高血脂等);

第五,普遍存在多重用药,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低血糖风险;

第六,老年患者餐后血糖升高多见。

video



分层管理

个性化制定老年糖尿病用药方案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指南同时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策略应当科学评估患者的共患病情况,包括肝肾功能、用药情况、认知功能、精神状态等。


生活方式的干预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方案。一方面,老年患者易发营养不良,应尽早且定期评估营养状态,适度添加蛋白质和高纤维食物,避免过度限制能量摄入等。另一方面,综合评估老年患者运动风险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和运动时间的间隔。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在用药选择方面,基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人群特点,应该优选低血糖风险小、服药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同时要权衡获益风险比,关注肝肾及心脏功能的并发症和伴随疾病。

video

健康状态较好人群的用药选择

健康状态综合评定为良好或中等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可以优先选用非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指南中一级推荐药物包括了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如一级推荐的单药治疗无效,可以进行联合药物治疗。


在生活方式干预和非胰岛素药物治疗均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可开始胰岛素治疗。指南优先推荐选择操作较简单、血糖控制较平稳的基础胰岛素。如使用基础胰岛素后,血糖仍然不达标,则可以开始联合治疗,即在血糖无法达标的时段增加为双胰岛素方案。


对于65岁后新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初期血糖水平极高,需要起始阶段给予短期胰岛素治疗。在高糖状态解除后,应及时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再次评估并优化治疗策略。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强调“去强化”的概念,尽量减少对健康状态较差的患者进行多针胰岛素治疗,尽量采用非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达标,在必须联用胰岛素时简化方案、减少低血糖风险。


健康状态较差人群的用药选择

健康状态评估结果为差的老年T2DM患者,多存在重要脏器功能下降、药物治疗反应性较差、低血糖风险较高等问题,应制定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以不发生低血糖和严重高血糖为基本原则。





防病治病

祖国医学在老年糖尿病防治中优势显著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理论与机制契合,中药治疗获得指南认可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医学积累了防治糖尿病的宝贵经验。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方面,中医药具有从疾病整体观念出发、单药多靶点、长期用药的副作用少、老年人更信任的优势。


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开始以单独章节阐释糖尿病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并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路径中添加了津力达颗粒等中成药的推荐。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加强调中国的诊治经验及数据,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南推荐,T2DM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


临床、基础研究共同循证津力达疗效

津力达颗粒我国较早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代表性中成药。相关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能够一定程度干预糖耐量异常,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2015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牵头的研究显示[3],对于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空腹血糖(FPG)1.3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3.0mmol/L,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0.36)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症状,降低腰围,且安全性较高。为进一步探索津力达颗粒治疗的优势人群,研究者还对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4]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HbA1C及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更为显著。


仝小林院士完成的另一项纳入1810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5]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降糖西药相比,加用津力达颗粒为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提供了额外的益处,包括显著降低FPG、2hPG和HbA1C(0.6-0.72%),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体重,并显著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video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贾伟平院士发表的研究显示[6],津力达颗粒可显著改善血糖波动,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从55%提升至79%。


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多项研究也证实了,津力达颗粒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降低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保护血管,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总之,津力达颗粒承袭了中药多靶点的优势,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的氧化应激、降低胰岛β细胞的炎症因子、升高胰高糖素样肽-1(GLP-1)水平等方面干预糖尿病发病,参与糖尿病治疗。


小结


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且具有共病多、基础情况差、低血糖风险大等特征。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糖尿病管理工作主战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重道远。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具有多靶点的优势,在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三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基层糖尿病防治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武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BMJ, 2020,369:m997.

[2] Sinclair A, Saeedi P, Kaundal A, et al. Diabetes and global ageing among 65-99-year-old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0,162:108078.

[3] Lian F, Tian J, Chen X,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Jinlida as Add-On Medic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effectively Managed by Metformin Monotherapy: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J]. PLoS One, 2015,10(6):e130550.

[4] Tian J, Lian F, Yang 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Jinlida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based on stratification: Results of subgroup analysis from a 12-week trial[J]. J Diabetes, 2018,10(2):112-120.

[5] Lian F, Jin, Bao Q,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lida granules as an add-o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 Diabetes, 2019,11(7):540-551.

[6] Pan J, Xu Y, Chen S,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lida Granules on Glycemic Variability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Trial[J]. J Diabetes Res, 2021,2021:6303063.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