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90%小肠坏死,“短肠宝贝”植入“新肠”获新生!武汉协和医院完成华中首例儿童小肠移植术

2024-11-1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通讯员:聂文闻 熊婉婷 

摄影:刘坤维 王伟






五个月前,因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导致小肠扭转缺血性坏死,4岁男童遥遥(化名)大部分小肠被切除、无法进食,仅靠输液补充营养,生命危在旦夕……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副主任吴轲领衔,联合小儿外科、小儿内科等多学科组成小肠移植团队,为遥遥成功植入“新肠”,如今他已经能够进食稀饭等流食。10月22日,协和医院对外发布消息,小肠移植术后恢复良好的遥遥,将于近日顺利出院。该手术的成功施行也意味着协和医院完成华中首例儿童小肠移植术。


患儿家属给胃肠外科护理团队送锦旗


患儿家属给胃肠外科吴轲教授送锦旗


4岁男童小肠坏死被切除,术后空肠不足20厘米


今年4岁11个月的遥遥来自湖南长沙。半年前,他突然感觉肚子疼,起初以为是“胃肠炎”,吃药后症状有所好转。5月2日,遥遥腹痛加重、面色苍白,父母立即将他送往当地儿童医院,被诊断为“脓毒血症、休克、肾损伤、肠梗阻”,因病情危重收入ICU进行治疗。急诊手术开腹探查后发现,遥遥的肠系膜根部生长出一个巨大淋巴管瘤,导致小肠发生急性扭转缺血性坏死。医生紧急为他切除了坏死的大部小肠及升结肠,剩余空肠不足20厘米。


小肠移植团队评估患儿术前情况


正常人体的小肠一般长5~7米,若小肠被切除后的长度短于1米,会因肠道有效吸收面积显著减少,进而导致患者无法维持身体的营养需求,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短肠综合征”。此时,空肠长度远远不足1米的遥遥几乎无法消化吸收,每天至少要注射2000毫升营养液来维持生命。然而,长时间的静脉营养引发了胆汁淤积性肝炎、腹腔感染、重度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他的身体也日渐消瘦,原本1米1身高的他体重不到15公斤。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最终将因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放弃”。今年6月,遥遥的父母在查阅资料发现协和医院成功开展小肠移植术的消息后,随即带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来到协和医院求医,祈求能为孩子搏回最后一线生机。


小肠移植团队协力合作,完成华中首例儿童小肠移植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及肠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陶凯雄教授介绍,尽管小肠移植在成人患者中已有一定的应用经验,但儿童小肠移植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儿童的小肠血管更加细小且短,需要更加精细的吻合,同时,儿童耐受性较差,体内的免疫反应更加剧烈,因此排斥反应的风险也更高。


为确保此次移植手术顺利开展,协和医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小肠移植团队——胃肠外科、小儿外科、儿科、麻醉科、手术室、药学部、超声医学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联合制定详细的手术保障方案。在等待供体期间,小儿外科副主任王勇带领团队为遥遥清除腹腔脓肿,控制腹腔及造口感染,有效改善营养状态。


胃肠外科吴轲教授(中)为患儿实施小肠移植术


肠管恢复血供


正是有大爱的器官捐献者,才能给更多终末期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9月初,遥遥终于等到了小肠供体,生命终于得以延续。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9月12日上午,在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等多个学科通力协作下,陶凯雄主任、吴轲主任医师手术团队将3.8米小肠供体仔细修剪,植入到患儿体内,再将小肠血管精细吻合。随着血供的恢复,移植的肠管恢复血色,并开始蠕动起来,宣告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儿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继续治疗。


贴近患儿身心需求,小患儿术后勇闯难关


对小肠移植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还面临重重难关:抗感染、抗排斥、营养关……在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吴轲和儿科副主任张志泉的带领下,医护团队实时动态监测,每周定期进行床旁超声、内镜、药物浓度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和护理策略,确保移植肠生存良好。


因小儿腹部面积小,引流管路多,造口位置低,加上遥遥年龄小,依从性不高,对使用造口袋造成了困难。PICU护理团队积极与患儿父母沟通,了解到他有一个从小一直使用的毛毯,建议他们将其拿到医院,消毒后带进病房给患儿使用,缓解陌生环境和身体不适带来的不安,提高遥遥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患儿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床边肠镜及活检


“术后第18天,遥遥突然开始发热,体温升到39.7℃。”PICU护士长李力回忆道,患儿围手术期如果发生感染,情况是比较凶险的,她立即在小肠移植患儿沟通群中进行反馈。医护团队评估病情后,考虑为消化道感染,于是紧急采取退热、抗感染等治疗措施,严密监测患儿各项指标。次日清晨,遥遥逐渐恢复平稳,一夜未眠的他们这才放下心来。


就这样,医患携手闯过一关又一关,术后第16天遥遥开始经口进食,术后第28天,患儿转回胃肠外科普通病房。经过护理团队接力照护,目前患儿恢复良好,体重也增长至20.5公斤,将于本周出院,医护后续还将严密监测与复查。


患儿转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协和医院作为急危重症疾病的诊疗中心,未来将继续拓展器官移植范围,不断提高小肠移植患者存活率,为更多肠衰竭及短肠综合征患者带来新希望。”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表示,今年一月,该院成功完成了湖北首例单独异体小肠移植手术,而此次儿童小肠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短肠综合征患儿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也为该院在小肠移植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家属给胃肠外科陶凯雄教授团队送来感谢信


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表示,协和医院一直把器官移植作为打造终末期疾病诊疗中心的重要方向。从领跑全国的心脏移植,到CAR-T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从大器官移植到组织移植,如全球首例生物角膜移植、异体唇腺移植等......多年来,医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采取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发展策略,解决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卡脖子”难题。


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介绍小肠移植开展情况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