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余跃天教授:blaKPC基因突变体——耐药机制、危害与临床应对策略

2025-11-02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检验医学科 秦娟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重症医学科 余跃天



01
什么是 blaKPC基因突变体?




根据“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历年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3%快速上升至2023年的30%,上升幅度高达10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最主要的机制,以A类丝氨酸酶(KPC为主)、B类金属β-内酰胺酶(NDM型金属酶)和D类OXA-48型丝氨酸酶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以产KPC为主。

blaKPC基因突变体(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是野生型 blaKPC-2blaKPC-3基因通过点突变、插入、缺失或串联重复等分子机制形成的新型β-内酰胺酶变体。流行病学方面,中国以ST11型blaKPC-2流行为主,欧美以ST258型blaKPC-3/2流行为主。自2019年我国批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 ,CZA)临床使用以来,2020年我国blaKPC突变菌株数量激增,而且已不再局限于肺炎克雷伯菌,霍氏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等携带blaKPC基因突变体的耐药菌也持续出现并增多,导致抗感染治疗难度不断加大。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更加关注blaKPC基因突变菌株的出现。



02
blaKPC基因突变体是如何突变的?




截至2024年,全球已发现超过194种 blaKPC基因突变体,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改变酶蛋白结构(尤其是活性中心附近的Ω-环、237-243环和266-275环),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维巴坦)的敏感性显著下降。例如,KPC-33因 Ω-环中 D179Y 氨基酸替换,降低了与阿维巴坦的结合亲和力;KPC-135 则通过 Ω-环的 Glu168 和 Leu169 缺失及 262- 276位 15个氨基酸重复,显著增强对CZA的耐药性。这些突变体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产生,也可通过质粒或转座子(如 Tn4401、Tn6296)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横向传播。



03
blaKPC基因突变体为什么会出现?




首先是抗菌药物选择压力, CZA等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的广泛使用是 blaKPC基因突变体出现的主要驱动力。临床研究显示,接受CZA治疗的患者中,blaKPC基因突变体检出率可达0%-2.7%,且治疗周期越长(通常9-41天),突变风险越高。体外实验证实,亚抑菌浓度的阿维巴坦更易诱导 blaKPC基因发生突变,而固定比例(4:1)的CZA方案比固定阿维巴坦浓度方案能延缓耐药突变的发生。

其次是细菌进化适应性KPC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其天然构象允许发生插入、缺失等剧烈突变而仍保留催化功能。例如,Ω-环的突变可拓宽酶活性口袋,增强对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同时削弱与阿维巴坦的相互作用。blaKPC基因突变体可通过增加基因拷贝数或表达量进一步强化耐药表型。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医疗环境传播助力, 携带blaKPC基因突变体的菌株多属于高毒力克隆(如 ST11、ST258),可通过医护人员接触、医疗器械污染在医院内快速传播。中国以 ST11型KPC-2突变体为主,欧美国家则以ST258型KPC-3突变体流行为主,这种地域差异与医疗干预策略和菌株克隆传播路径密切相关。 



04
blaKPC基因突变体有什么危害?




blaKPC基因突变体感染表现为诊断难,治疗难和死亡率高特点。临床数据显示,感染blaKPC基因突变体的患者14天死亡率达 20%,住院死亡率高达41.7%,显著高于野生型 KPC菌株感染,危害较高。blaKPC基因突变体对微生物检验人员,其诊疗难度显著增加。有些突变体,如KPC-33等突变体因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恢复,被误判为非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导致碳青霉烯酶检测漏检;同时,传统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如 Carba NP 试验、mCIM)对blaKPC基因突变体的检出敏感性不足,常出现假阴性结果。基因测序虽能精准鉴定,但耗时较长,长达2-3天,难以满足治疗的需求。

对临床医生治疗来讲,blaKPC基因突变体对CZA的耐药率高达 80% 以上,MIC值常≥64μg/mL,且部分突变体(如 KPC-87KPC-109)同时保留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导致有效治疗药物仅存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等毒性较高的药物。突变体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压力下还可反向突变为野生型 KPC-2,导致菌株同时对 CZA 和碳青霉烯类耐药,形成“双重耐药”困境。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对公共卫生防控来讲,blaKPC基因突变体可通过质粒或者转座子在不同细菌物种间横向转移,防控难度较大。



05
临床如何去应对blaKPC基因突变体?




我们必须从提高实验室检测的准确率,深入探讨耐药及传播机制,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和加强研究与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首先,典型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如KPC-2型碳青霉烯酶菌株)往往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均耐药。该菌可能产生罕见的blaKPC基因突变体阳性菌株(在我国是指除KPC-2之外的其他亚型,如KPC-33),典型表现为对CZA耐药,但对亚胺培南敏感,对美罗培南中介或敏感或耐药,对厄他培南耐药。在报告审核中要重点关注这一现象,并及时加做碳青霉烯酶检测,同时开发新的监测方法如多重耐药基因芯片快速检测 blaKPC基因突变体。

为了以防KPC-2KPC-3型碳青霉烯酶发生突变,要限制CZA的使用,避免经验性用药。产blaKPC基因突变体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单独根据药敏报告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如亚胺培南进行单药治疗,很可能会治疗失败。因为细菌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从KPC新基因亚型突变回传统的KPC-2基因型,从而导致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现有研究发现,对于产KPC-2KPC-3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当CZA治疗失败时,可选的补救性治疗方案包括使用美罗培南-韦博巴坦、CZA联合亚胺培南或联合氨曲南或者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多黏菌素等。同时要加强院感的防控,对ICU患者、长期使用 CZA 者定期进行直肠拭子或痰液筛查,早期识别定植者并实施接触隔离。加强呼吸机、导尿管等医疗器械的消毒,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最后,探索噬菌体疗法或 CRISPR-Cas9技术靶向清除携带blaKPC基因的质粒,阻断耐药基因传播。




总结

blaKPC基因突变体的出现是细菌进化与临床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快速进化和广泛传播已对全球抗感染治疗构成严峻挑战。应对这一威胁需采取 “预防-诊断-治疗” 多环节联动策略:通过优化抗生素使用延缓耐药发生,借助分子诊断技术提升识别效率,同时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防控手段。唯有多学科协作,才能有效遏制 blaKPC基因突变体的蔓延,保障医疗安全。





图片
余跃天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重症医学科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秘书、感染学组副组长

  •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分会委员

  •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分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中心评审专家

  • Journal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主编

  • ESCMID、ISHAM、ACCCTG国际会员,研究方向为重症感染诊治

  • 主持相关课题及人才培养计划10项,一作/通讯发表相关SCI论文80余篇,包括指南共识类10篇,ESI全球前1%高引4篇,H-index:20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