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月15日,《自然》杂志同期刊发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的两篇研究长文,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精神障碍在全世界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而居首位。而在各类精神障碍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占到了11%,排名第一,至少影响着全球3.5亿人。
近年来,科学界注意到,低剂量的氯胺酮会产生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起效时间在1小时以内,并且可以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但是,氯胺酮作用于大脑中的什么部位?在哪些细胞上起作用?它为何能快速起到抗抑郁的效果?这些问题将提示抑郁症的核心机制,是世界上多个实验室竞相攻克的难题。
胡海岚团队研究发现,大脑中海马体下方一个小小的核团叫外侧缰核,是大脑的“反奖励中枢”,它与中脑 “奖励中心”的“单胺核团”相互“拮抗”,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外侧缰核的一种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症发生的充分条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这一脑区的簇状放电。
“这一系列研究阐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全新脑机制,将有助于我们设计同样有效,但更为安全的抗抑郁药物。”胡海岚说。
与此同时,胡海岚团队又揭示了另外一个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存在于胶质细胞中的钾离子通道Kir4.1,对引发神经元的簇状放电至关重要。胡海岚团队陆续指出了谷氨酸受体NMDAR、T-VSCCs、Kir4.1作为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的有效性,“虽然药物研发的道路很漫长,但是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并且迈出了第一步。”胡海岚说。
胡海岚教授介绍,这次发表的两篇长文中,至少在3个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突破。首先,发现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一个反奖赏中心,叫做外侧缰核的放电方式密切相关。在抑郁症中外侧缰核神经元由平常的单个放电模式进入高频的簇状放电模式,就好像由步枪变成了机关枪,造成它对下游的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其次,发现氯胺酮通过和外侧缰核里一个离子通道的结合,可以完全阻断这种簇状放电。所以在服用氯胺酮之后,可以快速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迅速改善情绪。最后,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自然》杂志评审人对这一系列重大突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关于外侧缰核NMDA受体参与介导簇状放电和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的创新发现具有非常重要和广泛的意义。”据了解,《自然》和另一顶级期刊《科学》还将为这两项工作专门配发评论文章。
(俞欣 王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