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年神经科领域进展盘点】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华山团队研究篇

2024-01-06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KV.jpg


2023年,运动障碍领域在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试验及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在《【2023年神经科领域进展盘点】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国际重要进展篇》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亚专业组从三个方面回顾年度重磅研究数据,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盘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团队也在该领域继续深耕探索,成果丰硕。本期,【2023年神经科领域进展盘点】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华山团队研究篇精彩继续。

01

生物标志物


tau蛋白是运动障碍领域重要的靶向生物标志物。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增加放射性配体的结合以检测活体人脑中的tau聚集体,在tau蛋白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202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左传涛教授团队在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官方杂志《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s)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新一代tau蛋白显像示踪剂18F-Florzolotau能够高效显像皮质基底节变性(CBS)患者脑中tau蛋白的存在及病理分布模式,基于18F-Florzolotau的新型影像学标志物能更准确地在体追踪疾病进展。在20例CBS患者中仅1例有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病理(淀粉样蛋白阳性),有3例患者18F-Florzolotau PET显像阴性。与健康对照相比,CBS组在皮层和皮层下脑区均可见显著18F-Florzolotau摄取增高;与AD组相比,CBS组在皮层下脑区摄取信号高于AD组,而在皮层脑区的摄取信号低于AD组;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组相比,CBS组在皮层脑区显示出更高的摄取趋势。此外,18F-Florzolotau摄取不对称指数与CBS患者运动障碍损害严重度不对称性显著相关借助18F-Florzolotau PET,实现疾病病理分布的在体可视化,对CBS这一罕见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与预后预测切实有效、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发展前景广阔。


王坚教授、左传涛教授团队研究人员又将目光投向另一罕见tau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并于今年4月在全球核医学专业顶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EJNMMI)在线发表了PSP中tau病理分布模式和脑区易感性的影像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利用18F-Florzolotau PET活体成像呈现的PSP脑内tau病理的分布模式与尸检研究报告的分布模式高度相似;PSP最常见的Richardson综合征患者(PSP-RS)在苍白球、丘脑底核、红核、中缝核等部位的18F-Florzolotau结合强度显著高于其他PSP临床亚型(PSP-non-RS)。此外,与尸检病理相比,18F-Florzolotau PET成像可以更早地检测脑区易感性并显示tau蛋白的积累。通过对PSP患者的整体队列n=148进行分析,18F-Florzolotau PET阳性脑区更常见于丘脑底核、红核、苍白球和中缝核。随后,根据条件概率分析,获得了脑区18F-Florzolotau摄取次序,并提出基于18F-Florzolotau显像的tau蛋白播散改良分级系统。本研究显示,18F-Florzolotau能有效捕捉PSP中tau蛋白病理的分布模式和脑区易感性。与基于尸检病理的分级系统相比,基于18F-Florzolotau的新型tau蛋白播散改良分级系统能更准确在体示踪疾病早期的tau蛋白病理播散,并更准确区分疾病严重程度。未来,PSPNI研究队列的纵向随访数据将为基于18F-Florzolotau的tau蛋白播散改良分级系统的效能验证提供支撑。


此外,多巴胺能PET成像研究也取得进展。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成像是诊断和鉴别疑似PD患者的重要工具,但既往检查流程和结果解读缺乏公认的标准。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左传涛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所田梅课题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张宏课题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A. Cahid Civelek教授课题组合作,在核医学领域刊《EJNMMI》在线发表题为《突触前多巴胺能PET在PD临床应用国际共识》的原创性论文,为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成像这一重要的诊断工具在帕金森病的标准化使用中提供了全面的框架。本研究报道的PD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共识由来自多个国家的多学科专家组讨论并批准制定,该共识也将成为临床实践中的国际标准。共识涉及了多个常用的针对多巴胺转运体(DAT)、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和2型单囊泡(VMAT2的PET示踪剂,总结了突触前多巴胺能PET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包括临床适应证、患者准备、图像处理、图像解读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框架实践指导。该共识认为,在PD早期诊断中,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PD鉴别诊断中,18F-FDG PET显像更具有显著优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可获得更深入的图像信息,该共识有望在推动突触前多巴胺PET成像在帕金森病中的标准化使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其他新型生物标志物也在运动障碍领域崭露头角。以作为反应性星形胶质增生的生物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为例,今年年初,王坚教授团队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Parkinsons Disease》在线发表研究;通过Simoa技术测量了正常认知功能的PD患者(PD-NC, n=60)、PD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D-MCI, n=63)、PD痴呆患者(PDD,n=24)和健康对照组(n=15)的血浆GFAP水平。PD-MCI患者(n=31)在4.1±2.3年内进行了随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D患者(调整后P <0.001)和PD-MCI患者(调整后P=0.013)的血浆GFAP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PD患者的MMSE得分呈负相关。血浆GFAP预测MCI转为痴呆的AUC为0.90,高于血浆NfL、Tau和pTau181。该研究结果支持血浆GFAP对于PD-MCI转化为痴呆的潜在预测价值。


02

推断算法应用


2023年10月,左传涛/王坚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子刊EbioMedicine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发现,利用18F-Florzolotau PET成像及亚型/分期推断算法,可揭示PSP中tau沉积的不同进展模式。临床诊断为PSP的患者n=148和健康对照者n=20分别进行18F-Florzolotau-PET后,研究者采用亚型和阶段推断 (SuStaIn算法来识别PSP亚型/阶段,并揭示相关的tau模式,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了亚型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

本研究确定了两种不同的PSP亚型。PSP亚型1通常表现为疾病的序列性进展,从皮质下开始,逐渐向皮质区域移动;PSP亚型2的特征是在两个区域同时早期发病。疾病开始后,亚型1比亚型2在各区域内一般传播得更快。与亚型1的患者相比,亚型2的患者通常年龄较大,但在认知、延髓、肢体运动和一般运动功能等领域的功能障碍较轻,且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预后较好;但功能连接显著减少。研究同时发现了几个临床变量和确定的PSP SuStaIn分期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关PSP中tau异质性沉积与体内时空轨迹的证据,为这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精准医学进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对基于个体PSP亚型量身定制治疗方法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03

遗传研究进展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PD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符合孟德尔遗传的PD致病基因被陆续鉴定发现。除了这些基因外,其他疾病的致病基因临床上亦可表现为帕金森样症状,这为临床诊断及疾病命名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邬剑军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安宇课题组合作,在Nature下子刊npj Parkinsons disese杂志上以论著形式展示了中国大陆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患者队列的基因突变谱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对临床诊断为PD(n=832的早发或有家族史的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在早发型PD患者中及晚发且有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别有30.03%(191/636)及8.67%(17/196)的患者携带PD相关基因上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另外分别尚有2.52%及2.04%的患者携带其他疾病致病基因上的突变。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了基因检测在PD,尤其是早发型及家族性PD诊断中的重要性,为帕金森病临床诊疗实践中基因检测的送检及结果解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遗传性运动障碍的命名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之,这些研究将成为后续研究探索的基础,并最终造福于运动障碍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