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我国首个全国范围内MS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率和相关临床表型研究

2024-04-17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中国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带:患病率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发表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2022):7.3

通讯作者:陈向军、李海峰、周红雨

第一作者:张祥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推荐理由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MS患者CSF-OCB阳性率及其诊断性能的全国性数据,中国MS患者CSF-OCB阳性率为76.4%,CSF-OCB在区分MS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中国MS患者CSF-OCB阳性率与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通过此项研究,我国OCB诊断水平提升到与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处于等同的水平。在一个国家开展纬度和海拔因素对CSF-OCB阳性率影响探究,此项工作更是走在国际前沿。



研究解读


2023年11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IF=7.3)上发表了有关脑脊液寡克隆区带(CSF-OCB)在中国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中阳性率及其与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


目前,CSF寡克隆区带(OCB)检测在MS中具有出色的诊断性能,可作为支持MS诊断中DIT的证据,但其在经过全国多中心验证的统一的中国实验室标准流程(SOP)下的诊断性能,包括其与MS患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尚无全国性的研究数据。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团队牵头,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从全国多中心回顾性并前瞻性招募了483名符合2010年版MS McDonald诊断标准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880名非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包括炎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疾病(NID, n = 595)和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IND, n=285)。各中心均采用统一的中国脑脊液OCB检测的实验室标准流程(Standard of procedure, SOP)对受试者OCB进行分型,并使用标准化病例报告表格(CRF)收集受试者临床、放射学、免疫学和脑脊液数据,分析并探讨了不同CSF-OCB状态的中国MS患者临床表型,以及CSF-OCB对中国MS患者诊断效能。


结果显示:(1)MS患者CSF-OCB的发生率高于非MS患者(76.4% vs 13.1%,P<0.001)。(2)CSF-OCB区分MS和非MS患者的诊断能力:准确度83%,灵敏度76%、特异度87%。CSF-OCB区分MS和NID患者的诊断能力:准确度79%,灵敏度76%,特异度82%。CSF-OCB区分MS和NIND患者的诊断能力:准确度84%,灵敏度76%,特异度98%。CSF-OCB区分MS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CIDD,包括NMOSD、MOGAD、ADEM)患者的诊断能力为:准确度77%,敏感度76%,特异度79%。(3)本研究纳入的MS患者来自25个省和4个城市。根据中国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特征,将其划分为7个地区,包括东北、北部、东部、中部、南部,西南,西北,CSF-OCB的阳性率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的MS患者中约为60%,在其他地区超过80%。将受试者所在区域按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区域,在上述三个地区的MS患者中,CSF-OCB的阳性率分别为68.1%(81/119)、77.0%(217/282)和86.6%(71/82),CSF-OCB阳性率在高纬度地区显著较高(P=0.016)。将受试者所在区域按海拔划分为:低海拔(<500米)和高海拔(>1000米)地区,高海拔MS患者的CSF-OCB阳性率(82.63%,138/167)显著高于低海拔MS患者(73.1%,231/316)(P=0.025)。


该研究由华山陈向军团队领衔,多中心同步,首次对全国范围内MS患者CSF-OCB阳性率和相关临床表型进行探索。其结果显示,中国MS患者CSF-OCB阳性率为76.4%,CSF-OCB在区分MS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中国MS患者CSF-OCB阳性率与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专家点评


目前,MS仍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指标,传统的CSF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局限于CSF常规、生化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这些检查缺乏特异性,为MS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CSF中OCB阳性提示在CNS 内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合成, 以及持续性的炎症反应。既往多以核磁共振成像(MRI)所示新旧病灶作为MS时间多发性的依据,而在MS最新2017版的McDonald诊断标准中,CSF中存在OCB检测也被视为MS时间多发性的依据,使得OCB在MS诊断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CIS向MS转归可能的评估。


既往研究报道,中国MS患者脑脊液OCB阳性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是这些文献的纳入样本的区域性明显,考虑到中国地域宽广以及多民族的情况,以往的数据可能会存在偏倚。另外,等电聚焦结合免疫印迹检测法(IEF)是目前检测CSF-OCB国际推荐的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然而,由于检测试剂、检测人员技能素质以及OCB结果判读的差异,使得CSF-OCB的检测结果在不同检测单位之间存在差距,造成阳性率统计上的偏差。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研究 (China National Study/Central Nervous System-Oligoclonal Band,CNS⁃OCB)”项目,由国内多个研究中心参加,历时5年完成,先后发表1篇中文和1篇英文论著。中文论著主要进行标准流程建立和一致性验证工作。英文论著报道了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中OCB阳性率、OCB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效能(与非炎症性疾病及炎症性脱髓鞘疾病比较)以及OCB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通过此项研究,我国OCB诊断水平提升到与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处于等同的水平。在一个国家开展纬度和海拔因素对CSF-OCB阳性率影响探究,此项工作更是走在国际前沿。


文章发表之际,华山神免团队感谢我国神经免疫学泰斗许贤豪教授率先支持,同时表达对已故的许贤豪教授的缅怀之情。感谢老一辈神经免疫学专家吕传真教授和胡学强教授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感谢全国各分中心研究团队团结协作。



创新背后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研究 (China National Study/Central Nervous System-Oligoclonal Band,CNS⁃OCB)”项目,由国内多个研究中心参加,历时5年完成,先后发表1篇中文和1篇英文论著。中文论著主要进行标准流程建立和一致性验证工作。我国神经免疫学泰斗许贤豪教授曾做如下述评:


随科技发展,我国正由世界大国阔步迈向世界强国。北斗系统和大数据等手段的应用更是如虎添翼。其基础是所有数据须具可比性。我国地缘辽阔、人口民族众多,任何事物,须用统一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比较。为我国建立统一脑脊液(CSF)寡克隆区带(OCB)检测方法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检测OCB具有两个要素:把CSF和血清中蛋白分开,把分开蛋白显色为肉眼可见的区带。20世纪7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赵葆洵教授团队将该科患者CSF标本送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生化室,通过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CBS),检测CSF-OCB。随着基础免疫研究进展,新检测方法也相继开发。20世纪80年代,区分CSF蛋白的方法,由靠蛋白分子量、荷电量的电泳,进展到靠蛋白等电点的等电聚焦(IEF)。IEF把蛋白按其等电点区分为更多区带,每个区带所含蛋白量减少。要检测每区带内IgG含量更少,对显色敏感性提出更高要求。之后研究人员采用结合了不同酶的IgG单抗显色,检测敏感度不断提高。


1983年,我所在团队在美国神经病学年会上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在IEF后用银染色(SS)和IgG单抗酶显色的OCB检测法。用此种方法,CSF不仅无需浓缩,还要把其IgG浓度稀释、标准化到1 mg/100 ml,再进行IEF,每样本20 μl,含IgG 200 ng。1985年,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显色法为当时最敏感的方法,它比间接抗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anti-peroxidase, PAP)显色法敏感2倍,比直接过氧化物酶(directanti-peroxidase,DAP)显色法敏感4倍,比SS敏感32倍,比CBS敏感4 800~6 400倍。我们也曾把此种区带命名为IgG组分区带(IgG Fraction Bands)。2017 年 McDonald 标准提出,CSF-OCB可作为多发性硬化(MS)时间多发(DIT)的佐证来辅助MS诊断。


国内曾有用不同方法检测CSF-OCB的报道,因检测方法不一,故国内各实验室间以及与国外报道的结果间,难以横向比较。国内外文献曾报道,中国MS患者CSF-OCB阳性率低;此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故国内CSF-OCB检测方法统一非常必要。

      

下一步的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展:(1)“CSF-OCB有助于MS诊断”的想法必须得到证实。专家的看法应得到合理证据的支持,这些证据应使用统一的方法得出,否则专家意见充其量是“共识”,其可信等级较差。(2)验证:为验证某种神经系统疾病(NSD)是否与CSF中某种生物标志物相关,则应取此类患者CSF,先行双向电泳。通过与健康人和其他NSD患者CSF对比,找到特异蛋白点。通过预先结合了酶的单抗检测验证,若结果阳性,则证明两者相关。 

   

本协作研究为我国建立统一、可比CSF-OCB检测方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说明建立我国统一的CSF-OCB检测方法是完全可能的,建立我国CSF-OCB统一检测方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介绍


图片8.png
通讯作者
陈向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全国理事和神经免疫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自身免疫性脑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分会神经免疫遗传生化学组组长、罕见病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免疫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周围神经学会(Peripheral Nerve Society)委员,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战略性国合重点专项组”评审专家,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评审咨询专家,中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9)全国委员。长期从事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NMO与MS)、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与运动神经元病等领域的临床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开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方向: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与发病机制;周围神经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


图片10.png
通讯作者
李海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面上项目三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98篇,包括NEJM、Lancet、JAMA、Lancet Neurology、JACC、Eur Heart J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短文14篇和其他SCI文章36篇。《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编委和《中华神经科杂志》通讯编委。


图片11.png
通讯作者
周红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免疫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及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委员,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主要包括《Neurology neuroimmunology neuroinflammation》《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Neuroimage》《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Frontiers in immunology》《Journal of neurology》等期刊。参与制定了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免疫性疾病诊疗的专家共识和临床指南。


图片9.png
第一作者
张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感染和脑脊液细胞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遗传生化学组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秘书,上海市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特别是脱髓鞘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脑白质病变,周围神经病,脑炎等领域的临床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方向:神经免疫学和神经变性疾病的临床与发病机制。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论著30余篇,先后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




团队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专业组是国内神经病学科中较早成立的亚专科,一贯传承研究与临床相结合的传统,以神经免疫实验室为依托,由陈向军教授亲自指导、以临床神经免疫结合实验室检测训练为特色,结合国内外免疫研究,完善抗体检测种类及改良检测技术,极大推动了临床诊疗。同时,与电生理、风湿病学、生化等相结合,多学科多专业联合,结合临床表现从多维度对疾病进行诠释,在国内相关诊疗及研究中一直处于前列。目前实验室在学术带头人陈向军教授的带领下,已建成一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梯队合理的神经免疫及实验室专业研究和培训团队。


(1)在临床方面,紧密围绕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和感染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多发性硬化、副肿瘤综合征、脑白质病变,周围神经病与重症肌无力等病的临床评估、诊断和防治。建立多个自身免疫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免疫疾病和ALS专病队列,提出“责任抗体”新概念。


(2)在科研方面,在国家卫健委“基于队列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与感染疾病多学科精准诊治平台建设”项目和上海申康“基于队列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精准诊治”项目支持下,牵头多项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 trial,IIT)和新药I、II和Ⅲ期等全国多中心IST临床试验研究,牵头撰写《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神经免疫相关疾病期间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建议(2022)》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参与多个国内神经免疫和感染疾病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的撰写,完善神经免疫相关疾病诊断体系和诊疗规范,建立疾病相关的临床资料数据库。


(3)在实验研究方面,依托神经免疫临床检测平台,开展脑脊液免疫参数和寡克隆区带、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CBA法&TBA法)、抗GAD抗体、AQP4抗体、MG抗体等临床型抗体的检测、TB细胞亚群检测等,积极开发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相关抗体、抗MOG抗体、抗GFAP抗体、GABARa、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谱等研究型抗体的检测。具备全面的检测设备与技术条件。同时,牵头建立规范化的神经免疫检测包括脑脊液免疫参数和寡克隆区带实验室检测在内的SOP,同时,专业组积极发起神经免疫检测新技术研发和申报。具备全面的检测设备与技术条件。积极申报并于2023年获批上海市首家医疗技术2项:水通道蛋白抗体检测、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并牵头开展诊断试剂IST临床研究: “水通道蛋白抗体(AQP4 Ab)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使用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上市后研究”、 “人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GABABR)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临床试验”。 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持续促进团队在临床诊疗、教育培训、科研等医教研方面的发展。


(4)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每年开展多次医患线上、线下交流等科普活动,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不断积极增进与患者的沟通与互动,积极将相关诊疗与最新发展前沿理念和技术带给患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健康。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