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王宇明教授
王宇明,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首席专家;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军队三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第三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兼病毒性肝炎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现担任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传染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感染病专委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近年来,感染病领域很不平静:乙型肝炎患病率居高不下,各种原因所致肝衰竭有增无减,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感染、各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接踵而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病例此起彼伏,抗菌药物耐药日益严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感染病医教研工作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大胆求索,勤奋实践,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为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送去了健康,王宇明便是感染病学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医47年来,王宇明从地方医院到军队医院,一直在感染病前沿潜心工作,作出突出成绩。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医教研全面发展,带领学科稳步前进;作为医生,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以病人的利益为重;作为学者,他认真、虚心、刻苦钻研;作为教师,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感染病科研、临床、教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团结奋进,带领团队发展学科
20世纪90年代,王宇明在国内率先提出将传染科更名为感染病科,将传染病学更名为感染病学,扩展学科范围,与国际接轨,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赞同,并在全国推广实施,由此掀开了国内感染病学领域崭新的一页。作为感染病专家,他对SARS、甲流及新型冠状病毒病等新发感染病的防控提出多项建议均得到采纳,并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2002—2003年SARS期间,面对一个侵犯人类的新病毒,他非常关心,出谋划策。他建议,如果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流行,必须在6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该建议也于2004年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3年,他为自己主编的《实用传染病学》亲自撰写前言,对学科现状和发展作出精准分析与预测,得到全国同道的称赞。在新冠疫情尚未过去的当下,很多人重读此文,对其精准分析和预测十分敬佩,称之为“神的预言”。
早在1993年,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王宇明被任命为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为了科室建设,他殚精竭虑,不仅将分院的床位从96张扩展到132张,还带领团队确定了以肝炎重症化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研究策略,发挥自身优势,确立了研究所在全军和全国感染病领域的领先地位。
王宇明长期以科室为家,经常工作至深夜;他坚持每日查房,甚至春节也从不间断,被同事们称为“王铁人、工作狂”。由于对疑难杂症的长期探索,王宇明的精准诊疗水平有口皆碑。
有付出就有回报。1995年,感染病科在四所军医大学中率先获得全军感染病专科中心称号。2000年,感染病科升格为全军感染病研究所及全军19家“重中之重”学科之一,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及重庆市肝病研究所。2007年,感染病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有著名专家分析称:“因为这是全国最高水平的评审,平时的口碑很重要。”最终,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升格以后的名称)以比第二名高出28%的得票当选。
不忘初心,强化医疗质量
王宇明的父亲是药剂师,师从我国著名专家李振翩教授;伯父是传染病学专家,是贵州省的元老级专家之一。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他选择学医甚至选择感染病专业都非常自然。正如他小学作文里写的那样:治病救人的工作最有挑战性,也最有意义和价值。
无论多忙,王宇明都没有忘记医者的使命——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多年来,他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型肝炎与肝衰竭分型诊治方案,在国内率先开展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有效提高了国内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这些成就也是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核心内容。针对SARS、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炭疽、狂犬病等感染病,他亲自严抓各项防控措施,多次带领全科外出会诊或进行专题讲座,圆满完成各项防治任务,获院校、重庆市政府嘉奖及四川省抗震救灾奖章。鉴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水平,王宇明被选为《中国药典》专家并独立编写《临床药物须知》感染病抗病毒临床用药部分,内容多达3万余字。
在王宇明的病人中,有超过2/3来自外省。由于挂号不易,众多病友只好住在旅馆,等待1~2周才能就诊。为此,他深感不安,一直想方设法帮助病人。尽管医院再三限号,但王宇明不论中午还是傍晚都有求必应,及时解决了病人的就诊难题。他总是把微信号和电话号码留给病人,致使他连休息时间也被占用,总是像“永动机”一样连轴转动,永不停歇。王宇明对病人的好是出了名的,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他经常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现任科室主任毛青称赞其“全心全意、尽职尽责”。1993年,王宇明曾作为三医大医疗队副队长赴西藏工作半年,得到院领导的高度评价。自2012年起历时6年余,他带领团队为四川省贫困县丙肝村患者500余人免费诊治,丙肝患者全部得到治愈,实现了“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村民称他“当代华佗,红色军医”。在好大夫网站的医生排名中,王宇明总是名列前茅。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商无算,利从缘生”。这个“利”就是指病人的最大利益,这个“缘”就是医患和谐、相互信任。作为重庆市人大代表,他积极参政,先后提出多项议案。其中,取消乙型肝炎标志物作为招工招生体检常规项目、增加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保健津贴等议案已经得到了实施,维护了广大医患的利益。
诲人不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除了科研和临床,王宇明更大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年轻人。1998年王宇明回国后,在教学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议。第一,进行学科调整,增强学科交流与交叉。第二,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议将150~200人的教学单元改成50人左右的班级实施教学。第三,随着军医大学的教育经费控制,学校规模逐渐缩小。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计划外实行有偿教育为地方培养医学生,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上意见均得到采纳,获得良好效果。同时,他主编的八年制教材以专题式教学为中心,已在全国各大院校广泛使用,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王宇明重视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全英文第二课堂及教学查房,启发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选题上尽量尊重学生的意愿,避免灌输式培养方法,从长远看使其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同学们常说“王老师的讲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精心设计和准备的,结束时间都做到分秒不差”,他讲课的现场常常出现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大部分听者都在不停地拍幻灯照片。弟子们这样评价他:“王老师是劳动楷模,从他身上学到了勤奋和奉献。”
勇于创新,收获科研累累硕果
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宇明独创了肝细胞体外简易灌流法,达到高效、节约的目的,国内有关生物人工肝的肝细胞培养几乎全部沿用了他发明的体外灌流法。此外,他还在国内率先提出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适应证。在美国留学期间,他针对单链构象多态(SSCP)和异源性双体(HDA)两种变异检测方法存在的敏感性不足问题,成功研制了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方法,将检测敏感性从90%提高到100%,在国际国内均得到广泛应用。他积极创建了面积达2000m2以上的实验室,有计划地收集了数十万种标本,使科室的科研工作条件达到全国一流。良好的科研条件加上肯于攻关的科研团队,收获了累累硕果。此外,他还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及德国弗莱堡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先后将多名中青年骨干送至国外学习,实现了“桃李满天下”。弟子们在全国各地纷纷成为科室的领导或骨干,战斗在感染病学科前线。
大医精诚,慈悲济世,王宇明以仁爱之心,施精益之术,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将继续在感染病领域谱写新篇章。
来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供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