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又称日本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乙脑常流行于夏秋季,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七月上旬至八月下旬是本病高发期,因此有“七上八下防乙脑”的说法。乙脑究竟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预防呢?
传染源
乙脑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是由于病毒在人体内数量少、持续时间短,人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他动物尤其是猪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感染周期长,再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乙脑病毒是怎样实现“猪传人”的呢?是的,就是那个“邪恶势力”在作怪——乙脑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蚊子来完成的。多种蚊子(如库蚊、伊蚊、按蚊等)均能传播乙脑病毒,其中三带喙库蚊由于在我国分布广泛,是目前传播该病毒的主力军。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后,病毒就搭上了蚊子这班“专机”,在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病毒就会进入人体内。
流行特征
乙脑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在我国除了东北、青海、新疆以及西藏以外的地区均有本病流行,发病率在农村高于城市。乙脑的发病有季节性,多见于7、8、9三个月,散发病例多见。
乙脑有4-21天的潜伏期,其典型症状可分为4期。首先是初期(病程的第1-3天),患者在这一阶段常有发热、头痛等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9℃-40℃,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嗜睡,因为症状类似而常常被误认为是“感冒”。然后是极期(病程的第4-10天),主要是在初期的症状基础上出现脑实质受损的表现,可有持续高热,并出现昏迷、抽搐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症状。若在早期积极进行治疗,乙脑患者的症状可减轻并顺利进入恢复期,但若延误治疗,可迅速进展为重度脑炎,少数患者遗留有失语、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及痴呆等后遗症,有时这些后遗症可能持续终身。
因为早期症状不典型,乙脑很容易被忽视或者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故在流行季节,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早期症状,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治,若因延误诊断而发展至重症,留下后遗症,则可能造成终身遗憾。
目前临床上尚无抗乙脑病毒治疗的特效药物,因此预防乙脑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乙脑的预防应当采取以防蚊、灭蚊以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灭蚊防蚊需重视
蚊子作为乙脑传播的重要媒介,日常生活中灭蚊和防蚊是预防乙脑传播的重要措施,需要重视。做好环境卫生,排除积水,勤扔垃圾,消灭蚊子孳生地;人畜不混居,动物养殖户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对饲养场所(特别是猪圈)进行有效的防蚊灭蚊处理;可安装纱窗、蚊帐,选用蚊香、驱蚊剂等防止被蚊子叮咬。
疫苗接种是关键
接种乙脑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也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针对乙脑的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均可用于8月龄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乙脑灭活疫苗采取四针法,出生后满8月龄儿童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2岁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
乙脑减毒活疫苗采取两针法,8月龄儿童基础免疫一针,2岁时加强一针。
由于乙脑疫苗在接种1月时方能生效,故应在流行前1月内完成接种。
本文转发自鼓楼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