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二十载深耕筑基石,全球智慧聚蓉城。2025年10月24—26日,由中国抗癫痫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本次论坛云集海内外癫痫领域专家学者,下设多个分会场,通过专题报告、外科手术病例展评、癫痫护理论坛、青年癫痫论坛及癫痫科普大赛等多元形式,聚焦领域前沿动态,深化学术成果交流,助力激发思想创新,引领我国癫痫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神经有幸采访到了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及药物治疗、神经调控、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群教授。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其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请您总结一下, 目前现有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癫痫药物已发展至第三代,常用药物总计约20余种。在临床实践中可见,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种类日趋丰富,与传统药物相比,其耐受性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减少,因而在临床中的适用性也明显增强。
然而,从药物疗效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未观察到随着药物种类增加而突破原有约70%治疗有效率上限的情况,这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瓶颈。我们曾预想,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临床疗效有望进一步提升;但真实世界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目标尚未实现。因此,无论是在药物研发还是临床治疗层面,疗效瓶颈仍是当前抗癫痫药物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与传统抗癫痫药物相比,这些带来 “ 新希望” 的抗癫痫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等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目前第三代抗癫痫药物展现出显著优势,如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更好,因此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部分第三代抗癫痫药物虽尚未在国内上市,但已有研究数据显示其疗效或优于现有药物。此类药物作用于新型靶点,具备独特的作用机制,在疗效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例如,第三代抗癫痫药物西诺氨酯(Cenobamate)兼具钠离子通道阻断作用及γ-氨基丁酸(GABA)离子通道的正变构调节作用,目前已在国外上市,预计将于明年在国内获批。根据国外临床数据反馈,西诺氨酯的疗效相较于传统抗癫痫药物有所提升,被视为“明星药物”。因此,我们对其临床应用前景抱有较高期待,可能有望成为疗效更为突出的抗癫痫药物之一。
传统窄谱抗癫痫药物多为钠通道阻断剂,而针对钾通道的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中仍属空白。国际上正在研发的新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在控制癫痫发作、抑制异常神经元放电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例如,加拿大某公司研发的药物XEN1101——一种新型小分子电压门控激活的钾(Kv)7.2/Kv7.3通道开放剂,已于去年公布其Ⅱ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该药物在抑制癫痫发作方面表现出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副作用较少。因此,我们期待此类基于新靶点的抗癫痫药物能够早日上市,造福广大患者。此外,国内在针对钾通道的药物研发方面也有布局。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派恩加滨(Pynegabin)——一种新一代电压门控钾通道(KCNQ)开放剂,目前已进入临床Ⅱ期研究阶段,现有数据表明其疗效良好。
第二,未来抗癫痫药物研发的另一重要方向是针对癫痫病灶形成机制的干预,即开发具有抗癫痫发生或疾病修饰作用的治疗药物。以往这一领域常被忽视,但随着其日益受到重视以及更多疾病修饰药物的涌现,癫痫的药物治疗理念与控制策略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大麻二酚是此类药物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患者与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Dravet综合征或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癫痫发作。研究表明,该药物不仅能控制癫痫发作,还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因此,对于神经炎症机制参与发病的癫痫类型,大麻二酚是一种较优的治疗选择。该药物不仅具备抗癫痫发作的疗效,还能干预疾病的炎症进程,是一种具有疾病修饰潜力的治疗药物。
第三,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有望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目前已在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能够从患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诱导生成多能干细胞,并进一步将其分化为神经元或其他特定类型的细胞。结合可在体外培养系统中检测电生理活动的技术,用药前即可在体外为患者进行快速、精准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类似于抗生素药敏试验的方法。这一策略有望为抗癫痫药物治疗带来重要突破。
综上所述,基于新靶点、新机制药物的持续涌现,对癫痫疾病修饰治疗的深入研究以及精准选药平台的逐步建立,有望为癫痫患者提供更为多样的治疗选择。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当前抗癫痫药物治疗领域还存在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方向?
作为临床医生,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抗癫痫发作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当前,随着新一代抗癫痫药物的不断涌现,其副作用相对较轻,联合用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普遍。然而,目前尚缺乏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一类获得广泛认可的优化组合方案。因此,在第三代抗癫痫发作药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联合用药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望进一步提升癫痫的药物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癫痫科首席科学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精神医学部主任、神经内科主任。
神经病学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海聚工程)及北京市特聘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及药物治疗、神经调控、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主持十四五常见多发病重大专项1项、十三五慢病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国际合作创新团队项目1项。
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第一发明人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编出版著作多部。
中国医学论坛报韩叶采写
感谢王群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