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病例分享:周劲梅 云南省肿瘤医院 微创介入科
病例点评:袁响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肿瘤中心
中国肝细胞癌(HCC)发病率占全球50%。在60岁以下的的男性中,肝癌是中国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肝癌细胞易侵犯肝内的脉管系统尤其是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4%~62.2%。一旦出现PVTT,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肝内外转移、门静脉高压、黄疸、腹腔积液。PVTT是肝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肝癌整体疗效提高的“瓶颈”,合并PVTT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2.7个月,肝癌伴PVTT分型越高,远期生存率越差。因此提高肝癌合并PVTT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案中,肝癌患者合并PVTT,经过5次TACE联合靶向治疗(一线索拉非尼,二线瑞戈非尼),一次125淀粒子植入,患者生存期已超2年5月余。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55岁。
主诉:腹痛。(2017-11-15日首次入我院)
既往史:“甲肝”病史,已治愈。
查体:神志清楚,肝掌、蜘蛛痣(+),腹部平坦,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实验室查:AFP:3.09 ng/ml;WBC 8.52×109/L;HGB 136g/L;PLT 305g/L;AST 52 U/L;AST 32 U/L;TBIL 23 mmol/L;ABL 42.8 g/L;PT 13.2s;INR 0.99。乙肝标志物:HBsAg(阳性);抗-HBs (阴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cAb(阳性);乙肝DNA测定<100 cps/ml。)
影像学检查:2017-11-23,腹部CT提示:肝内多发大小肿块,相互融合,最大9.2cm×6.3cm,其内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区域,病灶边缘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增强成“快进快出”征象,考虑为肝尾叶肝癌并肿块破裂出血;
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癌栓形成。
诊断
原发性肝癌(肝癌破裂出血可能)(BCLC C期)(Child-Pugh A);
门静脉癌栓(IV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治疗过程
治疗方案:
局部治疗:TACE;全身治疗:建议患者服用索拉非尼,但因经济原因未读服用。
第一阶段方案
2017-11-30,行第1次TACE。(术中用药:雷替曲塞4 mg,洛铂50 mg;术中栓塞剂:碘油6 ml 微球100~300 um 1瓶。)
复查:
2018-01-22,即治疗后近2月。CT提示:肝内多发大小肿块,可见散在碘油沉积,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可见碘油沉积。较前病灶大小未见明显改变。
2018-01-22,MRI提示:肝内尾状叶、左外叶多发大小肿块,6.9 cm×4.9 cm,相互融合,内见囊变坏死区及结节状碘油沉积,考虑为肝癌并肿块破裂出血,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癌栓形成。
第二阶段方案
2018-01-29,行第2次TACE。(术中用药:雷替曲塞4 mg,洛铂50 mg;术中栓塞剂:碘油4 ml,微球300~500 um 1瓶)
第三阶段方案
2018-03-22,行第3次TACE。(术中用药:雷替曲塞4 mg,洛铂50 mg;术中栓塞剂:碘油4 ml,微球100~300um 1瓶)
复查:
2018-06-21,CT提示:肝内多发大小肿块,可见散在碘油沉积,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可见碘油沉积。较前肝右叶癌栓范围增大。
2018-06-22,MRI提示:肝内尾状叶、左外叶多发大小肿块,5.9 cm×4.9 cm,相互融合,内见囊变坏死区及结节状碘油沉积,考虑为肝癌并肿块破裂出血,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癌栓形成。较前肝右叶癌栓范围增大。
第四阶段方案
2018-06-22,行第4次TACE;开始口服索拉非尼400 mg bid。(术中用药:雷替曲塞4 mg,洛铂50 mg;术中栓塞剂:碘油2 ml,微球100~300 um 1瓶)
复查:
2018-08-28、2018-12-12、2019-03,CT、MRI均为SD。
第五阶段方案
2019-03-11,行第5次TACE。索拉非尼400 mg bid。
复查:
2019-07-29
第六阶段方案
2019-08-02,门静脉碘125粒子植入。索拉非尼400 mg bid。
复查:
2019-11-25,CT提示:肝脏病灶较前稍有增大。
第七阶段方案
心得体会
服用索拉非尼18月余,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服用瑞戈非尼5月。发病至今,规范抗病毒治疗。
门静脉癌栓是晚期肝癌重要标志,其可以影响门静供血加重门静脉高压从而恶化肝功能,并且可以促使肿瘤肝内外转移。PVTT分型越高自然病程越短预后越差。
临床研究或回顾性数据证实,TACE联合索拉非尼有可能够延长肝癌伴PVTT的患者的生存期。
中西方在处理肝癌合并PVTT存在较大争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以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将 PVTT 视为肝移植、肝切除、射频消融、 TACE的禁忌证,均认为其不适宜接受 TACE 等局部治疗,推荐此类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而我国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肝癌的治疗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重视局部与全身治疗的结合。通过局部治疗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使不少合并PVTT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据此我国制定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总体治疗原则是以保护肝功能为前提,根据肿瘤情况和PVTT分型,首次治疗尽量选择最大可能去除或控制肝癌原发灶及PVTT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合并PVTT肝癌患者的治疗,任何单一的手段都不可视为唯一的治疗选择,即使是外科手术切除后,亦应及时联合其他有效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肝功能,及时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认为,对肝功能较好、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阻塞的门静脉已建立侧枝循环者,仍可接受 TACE治疗,并建议TACE联合治疗模式。基于TACTICS研究证实TACE联合索拉非尼较单用TACE改善合并PVTT肝癌患者总生存率、疾病进展率和客观缓解率的结论,肝癌合并PVTT患者可首选TACE联合索拉非尼的联合治疗方案。TACE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有协同作用,TACE治疗后会导致肿瘤细胞及周围组织缺氧,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得肿瘤易于复发、转移。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会降低TACE术后VEGF的水平,从而在治疗上达到与TACE互补的作用。
这例患者首次治疗选择单用TACE,因经济原因未同意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在TACE治疗4次(距确诊7个月)后肝内癌栓病灶增大,才同意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400 mg bid,索拉非尼持续使用18个月,获益明显。之后因为肝脏病灶有增大,将靶向药物调整为瑞格非尼 80 mg qd,继续获益。这例患者是局部治疗(TACE、碘125粒子植入)和全身治疗(索拉非尼、瑞格非尼)的联合治疗模式在肝癌合并PVTT上的体现。
首先,肯定TACE治疗在HCC尤其是巨块型或有破裂出血风险的大肝癌的优势,能够降低肿瘤大出血的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和治疗的顺利进行。这类患者在使用抗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时,有增加大出血的风险,因此TACE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组合,不仅在疗效上可以相得益彰,在降低出血风险方面更可以珠联璧合,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组合。
其次,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是目前肝癌一线治疗的标准。SHARP和Oriental这两项关于索拉非尼的重要研究虽针对不同人种和不同地域,但却得到高度一致的结果,是目前HCC临床研究中循证级别最高的治疗依据。基于RESORCE研究结果,瑞戈非尼成为肝癌二线治疗的标准之一。一线索拉非尼序贯二线瑞戈非尼可获得26个月的中位生存时间,成为目前临床常规推荐方案。
另外,在肝细胞癌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强调对于基础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障碍)的治疗,在进行手术切除或肝移植、局部消融、TAI/TACE、放疗以及系统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化疗)时,宜注意检查和监测病毒载量,可以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同时,提倡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问题及展望:(1)肝癌的诊断标准:AFP正常的肝癌是否必须病理诊断?(2)联合治疗模式多种多样,如TACE、放疗、RFA、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的二联治疗或三联治疗,如何选择最佳联合治疗模式?以及联合治疗最佳时机?(3)放疗在肝癌合并PVTT中的作用是肯定的,尤其是SBRT,部分患者值得推荐。但碘125粒子内照射和外照射的联合须谨慎。
(本篇内容由袁响林专家审校及点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