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张津铭:保持热爱和追求,才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每周一星

2025-04-17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每周一星
呼吸学科作为临床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为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重任,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医生成为了呼吸学科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为推动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协办的面向于青年医生的“每周一星”栏目正式开启,每周三更新。“每周一星”栏目旨在关注呼吸学科青年医生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一个展示他们风采、分享成长故事、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
本周故事的主人公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津铭医生。
图片


医学梦想的萌芽


高中时期,因为寄宿在一位护士家中,我有幸踏入了一个充满医学氛围的家庭。护士的家人里,很多都是医学生。每当节假日回家,他们常常在饭桌上分享着医学院里学习的故事,也谈论着自己及导师经历的关于救死扶伤、与病魔斗争的点滴。这些都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悄悄地在我心中种下了对医学的向往。我听着他们讲述一个个生命被挽救的奇迹,看着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与执着,逐渐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特别的了解。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让我深感医生职业的伟大与崇高。潜移默化之中,我暗下决心,希望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医术和爱心去守护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学医之路的开启


怀揣着这份对医学的热爱和梦想,2011年,我踏入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校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将从此与医学紧密相连。虽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原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实践,我不断地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深刻理解更高的学习平台对于医生成长的重要性。


导师引领与科研起步


2016年,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我顺利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并有幸师从蔡绍曦教授。蔡老师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她的严谨治学、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蔡老师和董航明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呼吸疾病相关的前沿医学知识和理念,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以一名医生的身份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期间,我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从实验设计到数据收集,再到论文撰写,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
硕士期间,我每周都有跟蔡老师出门诊的机会,蔡老师会跟我强调问诊、查体的重要性。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在门诊接诊一位中老年女性患者,她主要是以气促为主要临床症状,外院胸部CT可见双肺多发不规则结节影,肿瘤标志物正常,当地医院考虑病情疑难建议至上级医院诊治。患者本人担心病情恶化,慕名到蔡老师门诊就诊。我们通过系统询问病史和查体,发现患者关节疼痛、全身多发皮疹,近期尿量较前减少。蔡老师综合患者的病史、查体和外院的检查结果,考虑存在血管炎可能。于是建议患者完善血管炎抗体、肾功能、自身免疫抗体等检验。等到血管炎抗体和肾功能检验结果出来的时候,蔡老师坚定地告诉患者,这个病考虑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非恶性肿瘤。随后,蔡老师还帮忙给患者联系了我们医院肾内科的教授。最后,这名患者经过激素和生物制剂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出院。经过这件事也让我们明白老师时常对我们说的话:“问病史、查体”始终都是医生的基本功,只有把基本功练好才能更好成为一名好医生。”
2019年,我成功获得了广东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的资助,并前往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进行访问学习。在南加大,我主要跟随Zea Borok和周蓓云教授做有关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参与IPF形成的课题,期间重点学习和掌握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分离及类器官培养技术。此外,每周二华人教授Li Wei时常组织学校里的教授分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思维碰撞,不断迸发出新的idea,帮助我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思维和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科研工作的无限热情。


临床实践的磨砺


2021年,我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并成功留院工作。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不仅要继续自己的科研探索,更要将所学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我经历了多个科室的轮转学习,每一个科室的轮转都让我对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深知,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因此,在轮转学习的过程中,我都积极协助带教老师管理危重症病人,坚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回科之后,我深受蔡老师和科室刘来昱主任的影响。蔡教授的严谨细致、医德高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担当;而刘主任的手术高超、认真负责,则让我更加明白了临床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因此,我始终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积极向老师请教,与同事交流。每当遇到疑难病例,我总是第一时间与老师及医院教授进行讨论,力求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不仅如此,每周三蔡老师和刘主任主持的疑难病例大查房,都是我们年轻医生拓展临床思维、认识疑难病例的好机会。通过参与讨论和病例分析,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以一名医生的身份去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老师经常说每一个病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期盼。因此,这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个病例都格外认真和细致,力求做到精准诊断、有效治疗。


科研探索的深化


科研上,在蔡老师和董老师的指导下,我延续博士的研究方向,从新型表观遗传学修饰的角度入手,继续探讨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在2022年成功申请广东省自然青年基金1项。同样也是这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遗憾落选。不过在短暂地失落之后,我又找到两位老师总结此次失败的原因、分析评审专家的意见,老师们也是认真仔细地从立项依据、实验设计、图表绘制等各个方面打磨我的标书。2023年,终于不辜负大家的期盼,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增添了更多动力。
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但我也相信,只要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只要不断努力和进步、只要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帮助和支持我的人。他们或许是我的老师、同事、朋友或家人,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的鼓励和帮助都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人的陪伴和支持,我才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风采展示


图片



博士后,医师

2019年获广东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前往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中心访学目前发表SCI论文17篇(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8篇,共同通讯作者1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粤穗联合基金1项;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

Cell Death Discovery审稿人


张津铭医生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蔡绍曦教授推荐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