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兰鸿钧:70余年医学路,闪光的事业

2021-08-16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人文

2021-08-09_141957.jpg


兰鸿钧教授


兰鸿钧,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奋起直追,为中国心脏病患者奉献一生


在医学这一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一点,在心胸外科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1952年,刚刚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兰鸿钧,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工作。彼时共和国的卫生事业才刚刚起步,怎样努力缩小与国外先进医疗水平间的差距,为中国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成为兰鸿钧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


他默默地瞄准了当时世界上心脏外科的三座高峰: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从此兰鸿钧开始了艰苦的攀登。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钻研临床技术的刻苦劲儿,兰鸿钧在临床上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力,很快成为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管汉屏教授的得力助手。管教授将克氏外科学原著从头到尾通读的经历更是让兰鸿钧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遇到医学难题时才能及时化解,同时兰鸿钧认为很多知识也是可以借用、嫁接的。


尽管临床工作繁忙,兰鸿钧还是养成了每周抽出一定时间阅读基础医学专业书籍的习惯,并努力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1977年至1978年间,兰鸿钧被派往北京阜外医院学习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在那里,吴英恺教授领导的团队代表了当时中国心胸外科技术的最高水平。1978年至1980年间,兰鸿钧多次赶赴广东省人民医院学习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经验。1980年,他又来到当时的沈阳军区总医院参观学习法洛四联症的手术经验。


令兰鸿钧记忆深刻的是1981年在法国巴黎访问学习期间的一件事,有次他在一家心脏外科中心参观,当时即将下班,大家正准备离开,但突然有名患者需要急诊手术。由于手术人手不够,外国同行邀请兰鸿钧来参加手术。手术一直做到深夜,病人得救了,更重要的是兰鸿钧在这次机会中学习到了治疗复杂先心病的右室流出道加宽这一在当时可以称之为世界级高难度的手术技术。回国后不久,兰鸿钧即在国内首次开展了这一技术,引来了国内同行争相学习。


1985年,香港的一位心外科专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闻讯后,兰鸿钧不愿错过这个学习的好机会,当即夜里乘车赶往观摩。一个月后,武汉协和医院就开展了湖北省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80年及1992年,兰鸿钧还两次奔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学习生物瓣膜制作和心脏移植技术。


学习的过程永无止境,兰鸿钧的学习历程贯穿了他的整个行医生涯,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心脏外科的各个领域。大家都说他是“大师”、是“全才”,是因为兰教授一直坚定地认为,学习来的东西是为我所用,但不是照搬,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良,精益求精,摸索出最好的方法,这才是真正地学到家了。


矢志不渝,勇攀高峰


从20世纪70年代未分化的大外科到1980年建立独立的心脏外科,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这一学科分支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兰鸿钧的心血,所有重大技术的开展都饱含着兰鸿钧的努力,先天性心脏病及复杂先心病手术、瓣膜替换术、生物瓣膜的研制和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血管手术……


在无影灯下和台灯下度过了大半行医生涯的兰鸿钧,也获得了数不清的骄人成绩,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及湖北省“八五攻关”课题;1996年“温血停搏诱导及末次灌注在心脏手术心肌保护中作用的研究”获得当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98年“体外循环对血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升主动脉夹瘤的外科治疗Cabrol手术的临床应用及改进”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机理的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超滤法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兰鸿钧撰写论文20余篇,发表在中华系列及其他各类学术期刊上。1994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胸心外科医师第七届年会上,兰鸿钧的“控制冠状静脉窦压力的心脏停搏液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论文被评选为大会报告论文,并收录在1994年心胸外科进展一书中。


大医仁心,温情脉脉


“医生的天职就是奉献,”这是兰鸿钧始终恪守的信条。


20世纪60年代,一次兰教授在抢救一名10岁的肠坏死病人,术后患儿的休克仍未纠正,急需要输血,但当时血库又无血,兰教授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手臂,献出300ml鲜血。


1989年春节前,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出现残余漏,需要再次手术。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兰鸿钧亲自主刀,修补了残余漏。那年整个春节期间,兰鸿钧一天都没有休息,每天都要来到病房,指导治疗工作,还从家里拿出营养品送给患者,与患者和家属共度节日。


一位患者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需要立即再次手术。当时已经做了3台手术的兰鸿钧不顾极度疲劳,再次上阵。经过24h的努力,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可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天正是兰教授唯一的女儿出嫁的日子!回家后,妻子责怪他,他却只是笑了笑。


1990年底,一位患有预激综合征的病人,经常发病,痛苦不堪,但内科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兰鸿钧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后,亲自到南京观摩兄弟医院同类疾病手术。回院后,兰教授为患者进行手术,获得了成功,这是湖北省首例心胸外科干预预激综合征的手术病例。


兰鸿钧常说,医生要有两种必备的素质,一是医术过硬,二是医德高尚,两者缺一不可。医术不过硬不要紧,可以补,但医德一定要正,只有心纯、心静、心无旁骛了,才能做一个好医生。兰教授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风气,作为一名老医生,我是很痛心的。一个医生如果不专注自己的事业,心思歪了,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


一位跟兰教授共事过的年轻医生告诉笔者,曾经有一个细节,让他感动万分。有一次早上查房完毕后,兰教授突然不见了,不一会儿,兰教授又气喘吁吁地跑回病房,手里多了一条裤子,然后送到患者的床边。原来,兰教授查房时注意到这位患者洗的裤子被风刮到一楼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给一名普通的患者拾裤子,被传为美谈。兰鸿钧就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受到广大患者和学生爱戴的好医生,赢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侨眷知识分子、湖北省侨务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同济医大“十大奉献人”、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等光荣称号。


70余年医学路,70余年云和月。每当谈到这些成绩,兰鸿钧总是谦虚地再三强调“心胸外科事业好比浩瀚的大海,我做的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啊!”


来源:通讯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玮 彭锦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