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C•麦克菲•坎贝尔博士的一段话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心理卫生的广泛内容,从而对理解和执行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所帮助。这段话的译文是这样的:
“心理卫生不仅涉及那些严重的需要在州立医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它也涵盖其他的精神不正常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把这个人与社会隔开。只要疾病的根源在精神方面,那么就是精神疾病。如果一个人因为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头痛,那么这类疼痛也是一种精神疾病。如果一个人由于灰心丧气而背部持续疼痛,有不确定的感觉,并希望从患病中得到好处,而不想发奋工作,那么他同样是患了一种精神疾病。”
以上这段内容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等内容,其内涵十分宽广而精深,故要制定一个统一标准是困难的。
由于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健康内涵的理解逐步深化,因此,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将日臻完善。现将收集并筛选的一些中外标准,分述如下,供参考。
古人虽未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主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历代医家多有阐述的“养心”、“养生”理论,均可视为古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比如,聂世茂在研究《内经》后总结出9条标准,即:
经常保持乐观心境,“心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
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
不妄想妄为,“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
意志坚强,循理而行,“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生活,“御神有时”,“起居有常”。
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
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乐其俗”,“好利人”。
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宛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节阴阳而调刚柔”。
我国精神卫生学者汤宜朗将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6个方面:
智力活动在常态范围,即虽然不一定很智慧,但至少不在弱智范围。
情绪反应在常态范围,即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周围环境协调,与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内心体验协调。
意志品质比较健全,在行为上有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的体验。
行为反应协调、适度,即个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清晰,行动有条不紊,对外界刺激物的反应适当而适度。
人际关系协调,能够妥善、合理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心理活动的特点与其生理年龄基本相当。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
来源:人卫健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