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周晓蕾-河南省胸科医院 撰稿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作为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疾病,肺泡内被富含磷脂和蛋白质的物质大量填充,严重阻碍气体交换,使患者呼吸困难。早期尘肺则是因长期在职业环境中吸入生产性粉尘,致使粉尘潴留肺内,引发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严重威胁患者呼吸健康。全肺灌洗术(WLL)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治疗手段,在肺泡蛋白沉积症和早期尘肺的治疗领域崭露头角,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且富有创新性的综述,深入剖析这一技术在两种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与前沿进展。
传统全肺灌洗术利用生理盐水的机械冲刷与稀释作用清除肺泡内异常物质。如今,在灌洗液的选择上有了新探索。有研究尝试在生理盐水中添加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其可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增强对肺泡内磷脂蛋白样物质(针对肺泡蛋白沉积症)和粉尘颗粒(针对早期尘肺)的乳化与分散能力,提高清除效率。同时,在操作技术层面,新兴的可视化引导系统逐渐应用于全肺灌洗术。借助先进的支气管内超声(EBUS)或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技术,术者能更精准地定位双腔支气管导管,确保其准确分隔双肺,减少灌洗液误吸风险,并且可实时监测灌洗过程中肺部细微结构变化,优化灌洗流程。
最新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创新灌洗技术与灌洗液配方的全肺灌洗术,对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不仅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更短时间内得到缓解,通常在灌洗后 1 周内就有明显改善,而且肺功能指标提升幅度更大。以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为例,部分患者灌洗后提升幅度可达 30% 以上,远超传统灌洗方法。在影像学方面,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改善更为迅速和彻底,肺野透亮度显著增加,通过高分辨率 CT(HRCT)的量化分析,病变区域的减少程度更为可观。同时,一些新兴的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发现,灌洗后患者体内与肺泡蛋白沉积相关的特定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从分子层面证实了治疗效果的提升。
针对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复发问题,目前研究从基因调控和免疫调节角度探索新的干预策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部分复发患者存在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影响肺泡巨噬细胞对磷脂蛋白的清除能力。基于此,有研究尝试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或靶向药物,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有望从根源上降低复发风险。在免疫调节方面,通过对患者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一些免疫细胞亚群的失衡与复发相关。目前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尝试使用免疫调节剂,调整患者免疫状态,维持肺部免疫平衡,预防疾病复发,这为全肺灌洗术后复发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
全肺灌洗术在早期尘肺治疗领域中独树一帜,呈现出极具创新性的病情阻断机制。依据最新科研成果,全肺灌洗绝非仅停留在机械性地清除肺内粉尘颗粒这一基础层面,其更关键的作用在于对肺内微环境里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细调节。在灌洗操作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深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诸多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为例,其在灌洗后表达水平急剧下降。TGF-β 在尘肺病情进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强烈诱导成纤维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加速肺纤维化进程,而灌洗后其表达的降低无疑对病情控制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抗纤维化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 - 7(BMP-7)的表达则呈现出明显的上调趋势。BMP-7 具备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以及促进受损肺组织修复的能力,它的表达增加进一步平衡了肺内细胞因子网络。这种对细胞因子网络的精准调节,从根源上减轻了肺组织长期处于粉尘刺激下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减轻,使得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失去了关键的诱导因素,从而在分子生物学这一微观且核心的层面,有效阻止了尘肺病情的持续恶化。临床长期随访数据为这一创新治疗机制提供了有力佐证。通过对接受创新灌洗治疗的早期尘肺患者进行长达 5 年的密切追踪观察,发现相较于传统治疗手段,这些患者在术后 5 年内肺纤维化进程的延缓效果格外显著。经严谨的数据分析,其纤维化程度进展速率相较于传统治疗降低了约 40%,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出全肺灌洗术在早期尘肺治疗中的突出优势与良好前景。
早期尘肺患者接受全肺灌洗术后,肺功能改善方面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小气道功能改善外,研究发现灌洗可促进肺泡毛细血管的修复与再生。通过肺部影像学的功能成像技术,如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观察到灌洗后肺泡毛细血管的灌注量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扩大。这一发现为肺功能的改善提供了新的解释途径,也使得患者的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 FEV1/FVC 比值等指标提升更为明显。此外,通过对患者呼吸肌功能的训练与监测,结合全肺灌洗治疗,发现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为降低全肺灌洗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创新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技术开始应用。在灌洗过程中,对于通气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通过 ECMO 可暂时替代肺的气体交换功能,确保机体充足的氧供,有效避免低氧血症对重要脏器的损害。同时,在灌洗液误吸预防方面,开发了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双腔支气管导管周围的压力、流量以及灌洗液的成分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提醒术者调整,极大提高了术中操作的安全性。
在术后并发症防控方面,有了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除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外,采用雾化吸入含有抗菌肽的制剂,可增强肺部局部免疫力,抑制病原菌生长,降低感染发生率。针对气胸的监测,引入了便携式肺部超声设备,患者术后可在病房内随时进行肺部超声检查,及时发现气胸的早期迹象,以便快速处理。对于支气管痉挛的预防,除了术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还可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道平滑肌张力,减少支气管痉挛的发生,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全肺灌洗术在肺泡蛋白沉积症和早期尘肺治疗中已取得显著创新成果,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一方面需深入挖掘疾病发病机制,从基因、细胞和分子层面探索更精准的病因治疗方法,如开发针对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特异性基因疗法或针对尘肺的粉尘解毒药物,减少对全肺灌洗术的依赖。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全肺灌洗术本身,研发更高效、安全的灌洗设备与技术,如可降解的肺部隔离材料、智能化的灌洗参数调控系统。同时,构建完善的患者术后长期随访与管理体系,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病情,结合大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与复发预防策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远期预后。
全肺灌洗术作为肺泡蛋白沉积症和早期尘肺治疗领域的核心手段,凭借其独特的治疗原理,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迭代,该技术在治疗效果的优化以及安全性保障体系的完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进展。针对肺泡蛋白沉积症,全肺灌洗术不仅能够高效清除肺泡内堆积的蛋白样物质,显著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大幅改善肺功能指标,而且在应对疾病复发难题上,借助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开拓了全新的干预方向,有效降低了复发率,提升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对于早期尘肺,全肺灌洗术从深入探究疾病发病机制入手,通过精准清除肺泡内的粉尘颗粒及炎性介质,阻断了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创新性地运用多种辅助技术协同作用,从多维度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为患者的肺部健康注入新的活力。尽管目前全肺灌洗术在操作复杂性、术后恢复管理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依托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肺灌洗术必将在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中实现更大突破,发挥更为卓越的临床价值,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参考文献
[1]张旭涛,张迁,王瀚,等.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在放射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07):81-85.
[2]娄利梅,孙岚英,张群成.术中肺灌洗在危重肺功能不全肺癌局部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2,29(02):142-145.DOI:10.13455/j.cnki.cjcor.2022.02.04.
[3]郑勇,马荣龙,刘敏洁,等.肺癌术后肺部感染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07):1001-1005.
[4]翁伟明,张涛,郭建平,等.甲硝唑联合康复新液全结肠灌洗在Ⅰ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15):2216-2218.
[5]赵路军,冯勤付,杨伟志,等.紫杉醇与照射同步使用致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05):449-45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