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国医学论坛报 通讯员 李霄 任伟锋
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窦科峰、陶开山、岳树强等完成的项目《肝移植新技术——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建立与应用》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供体短缺严重制约器官移植发展。我国肝病患者约9000万,每年因肝病死亡30万人,但仅有1%患者可接受肝移植治疗。辅助性肝移植具有一肝多用、缓解供肝短缺等优势,项目组创新性提出了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新理念并展开系列创新应用,有效推动辅助性肝移植领域的发展。
1. 首创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新术式,解决辅助性肝移植原有术式缺陷,为代谢性肝病治疗提供新方法。传统原位辅助性肝移植需切除患者部分肝脏,存在创伤大、移植肝萎缩等缺陷,术后2年死亡率达23%。根据肝硬化患者脾大脾亢特点,项目组变“传统原位”为“脾窝异位”,设计切除受体肿大脾脏、保留自身肝、将移植肝植入脾窝,解决移植空间小、血管不匹配等难题,建立“一体两肝”的肝功评价体系,成功治疗Wilson's病,首例患者已健康存活9年。在此基础上开展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分别行原位部分肝移植和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实现一肝两用。结果发表于Annals of Hepatology,并被写入中华外科杂志2009年中国外科新进展。
2. 首创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术,突破高致敏性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绝对禁忌症,为解决器官移植超急性免疫排斥提供新思路。高致敏性尿毒症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30%,肾移植后极易发生超急性排斥,是移植禁忌症。肝脏是免疫特惠器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项目组创新性地将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应用于该类患者,将部分供肝植入脾窝后再行肾移植。术后72h患者PRA自94%降至10%,移植肝内PRA明显沉积,证实移植肝通过免疫吸附有效清除PRA,首例患者已健康存活3年。Transplantation杂志评述:该创新术式设计巧妙,符合临床医学逻辑和要求,有效解决高致敏性患者器官移植的难题。
3. 首创猪—猴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式,建立了异种肝移植大动物模型,为推动异种肝移植走向临床提供了新手段。免疫排斥反应和凝血功能障碍是制约异种肝移植受体长期存活的瓶颈,研究模型难以建立。项目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国内首次培育出GTKO猪,清除猪-人的天然反应性Gal抗原,解决了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进而应用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切除受体脾脏减轻急性排斥,同时保留受体自身肝脏稳定凝血功能,创造了猪-猴异种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世界记录。受邀在国际移植协会年会做报告,并主编首部《异种移植学》。
4. 首次阐明肝血窦内皮细胞(SEC)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关键效应细胞,为解决辅助性肝移植后肝再生的难题提供新干预靶点。项目组发现SEC对移植肝再生和功能恢复有重要调控作用,其增殖减弱引起肝脏超微结构异常,造成肝细胞增殖和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移植肝再生障碍。在此过程中,Notch信号参与其调控:不仅刺激SEC分泌HGF促进肝再生,同时通过Notch -Hes5-STAT3-MnSOD轴调控肝细胞再生。结果2次发表于Hepatology (IF11.7)。
该项目获国家“973”、“863”、国科金重点项目等资助,发表论文251篇,其中SCI论文51篇,被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等杂志引用1267次。研究团队主编、参编专著12部,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27次,在21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获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陕西科技一等奖各1项,有力推动我国器官移植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