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导读
BMJ Case Reports杂志报道了一例病例,患者在被蝎子蛰伤之后出现快速的病情进展,从心脏异常发展到大面积脑卒中,最终死亡。蝎子蛰伤虽然不算常见,但本例患者疾病快速进展的过程值得回顾复习。一起来看看这个病例。
//
病例回顾
//
54岁女性,来自印度农村,既往体健。患者晨起时发现左手的指尖有3处被蝎子蛰伤的痕迹,当时立即捕杀了蝎子(印度红蝎),患者也迅速被转移到医院。
到达医院时,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经治医生立即给予其哌唑嗪、静脉注射抗组胺药、阿托品、镇痛药、抗焦虑药(地西泮)、抗炎药物。患者的常规血液学检查结果,包括止凝血指标都是正常的,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
入院后3小时,患者在休息时出现呼吸困难,并伴有心悸,心率128次/分,收缩压70 mmHg。考虑患者出现了心肌炎,患者接受了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速,R-R间期缩短,V1~V3导联ST段抬高。查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显示水平升高,肌钙蛋白-T正常。超声心动图未显示任何提示心肌炎的征象。
经治医生认为,此时患者的症状加重的原因是突然出现的儿茶酚胺激增,这是蝎子蛰伤后患者的一种已知病理生理变化。
病情首次加重后8小时,患者突然出现了右半身运动减少、皮质性失语和嗜睡。为了排除卒中,患者接受了脑部MRI和MR血管造影(MRA),结果显示左侧半球大面积缺血性卒中(图1),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完全不可见(图2)。
图1 MRI显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和皮质下区域的缺血性脑卒中
图2 MRA显示患者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完全不可见
经治医生给予患者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325mg),然后开始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50mg+氯吡格雷75mg),以及抗脑水肿治疗(甘露醇、呋塞米)。双侧颈动脉超声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无明显狭窄。
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患者再次突发低血压,并伴有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15分,双侧瞳孔散大。2小时后,患者再次出现心脏骤停,并无法再次复苏。
//
病例讨论
//
印度红蝎蛰伤的患者最常见的是心血管并发症,不过颅内出血和脑梗死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同样常见。蝎毒由游离氨基酸、5-羟色胺、透明质酸酶和作用于胰蛋白酶原的酶组成,可以改变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根据结构不同可能影响钠通道或钾通道,钠通道的突触前开放和钙依赖性钾通道的抑制可以触发交感风暴。
具体而言,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功能障碍、肺水肿等临床症状归因于α受体刺激,蝎子蛰伤引起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则可能包括:
交感风暴引起的血压突然上升造成血管穿孔破裂;
心肌炎引起的心脏栓塞性卒中;
蝎毒诱发DIC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加;
毒液诱导血管炎引起的内皮损伤;
低血压引起的分水岭梗死;
儿茶酚胺过量可诱导内皮素增加,导致血管收缩。
本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最可能的机制为心源性栓塞,原因包括:
脑血管事件之前,患者出现了心肌炎和快速性心律失常;
患者仅有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单侧选择性完全闭塞,在血管痉挛中较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单侧内皮损伤引起血小板聚集这种机制也不太可能。
本例患者尽管已经接受了充分的治疗,但仍然回天乏术。蝎子蛰伤的病例死亡率在3%到22%之间,在出现并发症和多系统受累的情况下,病例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对于这类患者,应当充分注意心脑并发症的可能。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