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每早1分钟,能救190万个脑细胞! 我国脑梗人数暴增 201%,这 6 个信号出现立即就医 | 世界卒中日

2025-10-2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卒中是第一位致残病因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类卒中均会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



图片

图片来源:小循制图



卒中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也是我国当前第一位致残病因。有研究显示,1990年~2021年,我国脑梗(缺血性卒中)发病人数激增201.13%,远超全球同期27.05%的增幅,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血脂异常都是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超重或肥胖、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心理因素、吸烟、糖尿病等也是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



数据显示,男性卒中负担显著高于女性,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处于高位,这与男性更高的吸烟率、饮酒率密切相关。



图片


脑卒中风险自测图片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



  • 解析:

≥3分,或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评定为高危人群;

<3分,但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之一者,评定为中危人群;

<3分,且无慢性病者,为低危人群。





尽早识别卒中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推荐“BEFAST”口诀“中风120”口诀迅速识别卒中并即刻采取行动,开展卒中急救。






0

1

“BE FAST”口诀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卒中学会宣传图



卒中发生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如果能利用“BE FAST”口诀进行早期识别,并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救护车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医院,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健康良好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挽救。




0

2

“中风120”口诀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卒中学会宣传图





等待120期间,2件事情千万不要做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发病后要立即拨打120,要听从120的专业建议去往最近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救治。



在等待120救护的这段时间,一是要保持患者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切忌不要拖拽病人,避免出血性卒中病人进一步出血;二是不要随意吃任何东西,以防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救治机会的减少。正确的急救对于减少卒中致残致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预防卒中,健康生活方式很有效!



卒中重在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养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日常生活七大行为注意事项


1. 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

2. 清淡饮食,做到低盐少油、食物多样,践行膳食指南推荐;

3. 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久坐等;

4. 防止过度劳累;

5. 保持情绪平稳;

6. 关注气候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7.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诊早治。



originoo_21235401.jpg





综合整理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中国、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循环杂志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