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团队研究——为中国人群AD早期识别与进展监测提供新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组合策略!

2025-11-18作者:论坛报寒夜资讯
非原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团队与深圳湾实验室郭腾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王静华教授等合作,基于中国认知下降纵向研究(SILCODE)队列,系统探讨了血浆β-淀粉样蛋白(Aβ)42/Aβ40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阿尔茨海默病(AD)进展中的纵向变化规律及其预测价值。

该研究于2025年11月3日发表在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题为“Longitudin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sma biomarker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为中国人群AD早期识别与进展监测提供了新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组合策略。





一、研究背景




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Aβ级联假说虽被广泛接受,但针对Aβ的临床试验效果有限,提示疾病进展涉及更复杂机制。神经炎症,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被认为是AD的第三大病理特征。

血浆生物标志物如Aβ42/Aβ40和GFAP具有无创、易获取等优势,但其纵向变化与AD病理及认知衰退的关系尚不明确,尤其在亚洲人群中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证据。



二、研究方法




SILCODE是一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AD研究。本研究纳入455名基线有血浆Aβ42/Aβ40和GFAP数据的参与者,根据队列确定的阈值(Aβ42/Aβ40≤0.0609,GFAP≥136.45 pg/ml)将参与者分为四组:A+As+(淀粉样蛋白异常、神经炎症异常)、A+As-(淀粉样蛋白异常,但神经炎症正常)、A-As+(淀粉样蛋白正常,但神经炎症异常)、A-As-(淀粉样蛋白和神经炎症均正常)。

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基线与纵向变化中血浆磷酸化tau蛋白(p-tau)181、p-tau217、残余海马体积(rHCV)及多项认知功能指标的关联。



三、研究结果




在455名参与者中(平均年龄66.11岁,61.98%为女性),A+As+组在基线时表现出最高的血浆p-tau水平和最低的rHCV及认知水平,且在纵向随访中(中位随访2.03年)显示出最快的p-tau上升速度及rHCV与认知下降速度。

进一步分析显示:基线低Aβ42/Aβ40与高p-tau和记忆、语言认知功能差相关;基线高GFAP与高p-tau、低rHCV、认知功能下降显著相关,并能预测更快的p-tau增长和认知衰退;纵向GFAP变化率与p-tau上升率及认知下降率呈正相关,而Aβ42/Aβ40变化率仅与p-tau181上升率呈负相关。


175f2540775f6883dc7d991e3d1d1b55.png

图1 不同A/As分组间血浆生物标志物及海马体积、认知功能纵向变化率的比较


47cb801440dc2a91315937516b74428c.png

图2 基线血浆Aβ42/Aβ40与GFAP同各指标基线水平及纵向变化率的关联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系统揭示血浆GFAP在预测AD病理与认知衰退方面优于Aβ42/Aβ40,且两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该研究为AD早期筛查、风险分层与疾病进展监测提供了简便、高效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组合策略,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END




来源 宣医图书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