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华西医院李为民、黄进、陈蕾教授团队研究荣登BMJ!——以临床需求为起点、以健康改善为目标,让数据服务于人

2025-11-12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黄进/陈蕾团队于2025年10月在综合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文章“Breadth versus depth: balancing variables, sample size, and quality in Chinese cohort studies”(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该研究围绕“Bigger is not always better”这一核心观点,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和国际队列研究在变量广度、样本深度与数据质量三个维度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深入阐述了以华西医院百万人群队列WHOLISM(West-China Hospital Overall Life Initiative: Strategies for a Million)和华西医院医联体健康体检队列WHALE(West-China Hospital Alliance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y Wellness)为代表的国内外队列在建设中的一系列针对性改进措施。其中百万人群队列WHOLISM通过三个互相关联的子队列(体检、社区、高原),结合跨系统数据整合与临床驱动的研究框架,实现了纵向深度与横向广度的有机统一,为大规模人群研究的科学质量与转化价值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在未来,中国队列研究将围绕“以价值为导向”的目标,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科学价值、健康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新阶段。

图片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大规模队列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成为揭示疾病成因、制定预防策略与推动精准医疗的重要支撑。中国占全球人口近五分之一,其队列研究的质量与导向对全球健康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研究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未带来研究质量的提升。过去20年,可检索到的中国队列研究的队列介绍(cohort profile)达97项,样本规模覆盖数百人至数百万人不等,尤其近几年队列人数呈指数级增长。然而,引用量排名前十的仅有一个队列超过了50万人样本量。除了考虑时间累积因素外,很多队列存在潜在标准不一、随访不足、系统不全和解释不清的问题,造成了“大而不精”的结构矛盾。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过度追求变量维度与算法的复杂性,却忽视了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科学设计与临床问题的本源。这种“黑箱流行病学”(blackbox epidemiology)倾向是当前研究质量困境的集中体现。多组学、多问卷、多影像模态、可穿戴设备等多源数据虽然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采集规范与整合机制标准,数据碎片化严重;样本分布多集中于城市和汉族人群,代表性不足;随访体系薄弱,又使纵向追踪与因果推断不严谨,导致研究陷入了技术驱动而非价值导向的误区——规模庞大,却难以转化为可行的健康洞见。

要扭转这一趋势,就有必要回归医学本源。本团队引用30年前行业内就提出的“希波克拉底流行病学”(Hippocratic epidemiology)理念,正是对这一反思的回应。它强调以临床需求为起点、以健康改善为目标,让数据服务于人。基于这一理念建设的华西百万人群队列WHOLISM,以医院为枢纽,通过纵向随访与多场景覆盖相结合,形成了从医院体检人群到社区居民,再到高原人群的多层结构,建立高质量、可追踪、可验证的人群研究体系,希望实现全健康、全生命周期的追踪监测与干预(图1)。

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是时间的科学,亦是信任的工程。未来,中国队列研究将围绕“以价值为导向”的目标,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科学价值、健康价值与社会价值”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我国ChinaHEART(Health Evaluation And risk Reduction through nationwide Teamwork)队列、国家出生队列、华西医院百万人群队列WHOLISM以及健康体检队列WHALE为代表的中国队列已初步展现出将预防、筛查和诊疗整合的潜力。它们不仅是数据资源平台,更是衔接临床与公共卫生,实现长远人群健康效益的关键载体。中国队列的发展正经历从“数据堆叠”向“价值回归”,从“黑箱分析”走向“可干预健康行动”的模式跃迁,以更实质的科学贡献推动精准医学与主动健康理念落地。

图片

图1 WHOLISM自2010年启动,通过系统整合医院重复体检人群、社区居民与高海拔人群,体现了医院深度参与和临床医生主导的队列建设模式,推动临床与公共卫生融合,强调科学质量、临床可转化性与社会责任







专家点评








纪思翰教授



近年来,中国在高质量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自然指数(Nature Index)2025报告显示,中国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贡献已位居全球首位,尤其在材料科学与物理学等学科表现突出。然而,相较于研究产出总量,中国在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领域的成果影响仍有提升空间,尤其临床研究质量下降以及对开放数据集滥用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科研生态呈现两种并行状态:一方面是高水准的研究实践,包括方法学创新和有影响力的大规模队列建设;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学术人员普遍面临的发表压力,在此情境下,研究可能缺乏科学假设驱动,仅在大型数据中机械性挖掘关联,且在人工智能生成工具推动下产生可疑结论。

因此,有必要缓解这些压力,引导资源从价值有限、重复性的“me-too”队列研究,转向更具创新性与科学性,并能驱动生物医学前沿突破的项目,从根本上突破“大而不精”的困境。

图片

引用自该论文The BMJ副主编纪思翰(John S. Ji)的述评文章https://www.bmj.com/content/391/bmj.r2026 







作者心得








研究心得



本次我们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的研究,首次从实证出发,对中国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中的三大关键维度——变量广度、样本量深度与研究质量——之间的不匹配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团队希望通过系统性反思与方法学探索,为推动我国人群队列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框架。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们正式将华西医院百万队列命名为:WHOLISM(West-China Hospital Overall Life Initiative: Strategies for a Million),这一名称承载着三重含义:首先,不仅是英文全称的缩写,明确指向建设百万规模、民族、平原/高原地域覆盖广泛人群的高质量人群队列;其次,“整体性”的科学理念也意味着从全生命周期、全健康过程出发,将科学价值、健康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融合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实践;最后,这一名称象征着健康管理理念的前瞻创新,旨在推动从预防到诊疗的全链条衔接、从个体到人群的健康促进、从医院走向社会的主动健康体系建设,以“四早”理念全面提升人群长期健康水平。

这项工作能够在The BMJ正式发表,十分荣幸地收录在“推进中国及国际队列研究”(Enhancing cohort studies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专辑中,并成为唯一一篇由全临床医生执笔的研究论文,这背后离不开华西医院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信息中心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健康管理中心和医联体医院确保了高质量人群入组与随访保障;生物样本库和精准医学中心构建起多组学基础;队列研究办公室与健康数据科学研究室贯穿管理与方法学创新,还有很多参与的行政部门与临床科室,他们共同塑造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队列研究从“概念”走向“体系”的能力基础。



投稿心得



从撰写到发表历时近两年,2500字正文经历了5次修改与多轮线上、线下讨论,累计形成数万字回复意见,多处内容在国内外专家反复论证下不断完善与精炼。在投稿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表述,使核心论点更具普适性,让中国经验能够置入国际对话语境;同时反复凝练证据链条,使思辨过程与实证基础相互支撑,确保观点既有数据来源也具现实指向。本研究在有限篇幅中将队列科学在逻辑、方法、政策启发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有机整合,这对写作质量与逻辑结构是一次极大考验。中国队列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而学术表达的严谨与开放,将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广泛地服务全球健康知识体系。

在建设华西医院WHOLISM百万人群队列与WHALE健康管理队列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经历了探索和试错,我们希望以此作为中国队列研究模式的一种尝试。不仅以临床需求为起点,而且通过统一标准、纵向追踪、多源整合,探索可验证、可转化的人群研究路径。队列研究是时间的科学,信任的工程,正如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和弗莱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等国际标志性队列在创建之初也曾饱受质疑,我们同样将WHOLISM与WHALE视为面向未来的尝试,期待不断完善,并真诚欢迎来自各方的批评与指导。



图片


李为民教授

通信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国家四大慢病科技重大专项副总师。

入选国家杰出医师、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致力于肺癌早诊早治及肺部感染关键技术开展临床与转化研究,在Cell、Nature Medicine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转化获批我国第一个肺癌人工智能诊断医疗器械注册证。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图片


黄进教授

共同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疾病分子与转化医学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中心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等。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基于健康体检队列建设、泌尿系共病早筛机制与数字健康转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3项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MJ、Nature Mental Health、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100余篇,成果入选BMJ《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报告,被全球55个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引用。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主编/参编专著及教材10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图片


陈蕾教授

共同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书记、院长,四川省妇联兼职副主席,华西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高原疾病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脑机调控工程中心主任、四川省神经调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神经疾病研究和临床诊疗,聚焦药物难治性癫痫“耐药机制、精准治疗、预警监测”难题开展研究,先后主持40余项基金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TTT、Science Bulletin 等期刊发表论文186篇,主编全球首部《女性癫痫》等专著12部,以第一发明人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图片


林逸飞

第一作者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数据科学研究室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专业型博士,精准医学博士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MPH)/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曾于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波士顿大学肾脏科担任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大型纵向健康体检队列的构建,与基于高维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在泌尿系相关慢病共病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包括BMJ、JAMA、Nature Mental Health、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等高水平论文40余篇,专利授权3项。曾获华西医院“科研先进个人”,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学者等荣誉。



来源 华西医学时间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