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糖尿病患者离不开每天的血糖监测,那么如何判断指尖血糖检测的结果准不准呢?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指尖血糖结果呢?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监测系统容易受到氧气的影响。采用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监测系统,因为联用的辅酶不同而易受到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如木糖、麦芽糖、半乳糖等。
血糖仪采用的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红细胞压积对检测值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的血浆葡萄糖水平,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加,全血葡萄糖检测值会逐步降低。具有红细胞压积校正功能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降至最低程度。
常见干扰物还有: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的偏差。此外,要让血糖仪和试纸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海拔都有要求。
通常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空腹时的检测数值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会略高于静脉血糖。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空腹时检测数值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与静脉血浆血糖较接近。
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时未调整校正码,或试纸保存不当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糖检测值的准确性。
与临床治疗的个体化要求一样,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监测方案。
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00~3:00)。
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见下表: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调整。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 h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更为积极地监测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注射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血糖,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当怀疑有低血糖时,应随时加测血糖。当末梢血糖测定值与静脉血浆血糖测定值之间的误差增大,应及时关注。此外,根据需要加测运动或特殊行为(如驾驶)前的血糖。
针对特殊人群,如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患者,应实行个体化监测方案。
天天测血糖,手指肿胀、疼痛怎么办?
1.绘制手指“血糖监测指示图”,如下图。
2.上图中规范了手指采血的位置,选择指腹两侧进行针刺采血,减轻疼痛。
3.针刺采血时按上图标识依次轮流进行,且给左右手也规定了不同日期,如左手手指周一、三、五、日,右手手指周二、四、六。
4.特殊情况随机应变,比如:如果遇到周一左手输液时,可临时在右手采集;如果没有那么多次的监测血糖次数,可以左右手五指轮流监测。
5.指示图中标注监测血糖时的注意事项:
测前洗手,保持干燥;
用酒精消毒两遍,第一滴血弃去,取第二滴血进行监测;
测完适度按压,以不出血为宜;
测完不要立即洗手,预防感染。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自《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中国护理管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