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胡大一:支架不是患者唯一的选择

2020-08-1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冠心病 支架


我从1993年开始作心脏介入技术的推广。如今,“支架”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及,挽救了众多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但这并未让我体会到成就感,而是感觉无比焦虑。现在患者去看病,只要有胸闷胸痛,就做心脏CT,CT有异样就造影,造影显示70%以上狭窄,就要放支架了。难道支架是患者最好和唯一的选择吗?

我在湖南遇到一位48岁的患者,长期吸烟熬夜,6个多月前体检发现心脏有几处血管狭窄70%~80%,于是放了3个支架。出院时医生对他说:“6个月后回来找我。”6个月后,患者住院复查造影,发现又有一根血管狭窄70%,放了第4个支架。出院时,医生说:“6个月后再找我。”这次患者犹豫了,见到我时,垂头丧气地问:“6个月后能不能不再放支架?”我给他3个建议:1.戒烟;2.认真吃他汀,把低密度胆固醇降到1.8毫摩尔/升以下;3.坚持有氧运动。“不是等着再放支架,而是争取病变逆转。”患者听后抬起了头,有了信心,执行非常认真,再也没去放支架。

无锡有一位68岁的医生,身体一向很好,经常打篮球。做CT发现右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但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运动实验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迹象。老医生看到检查结果精神受了打击,不敢再打篮球,连走路都变慢了。我告诉他,几十年身体都没出问题,还能打球,说明侧支循环很丰富,是稳态,不需要放支架。他的病变也许不可逆,但通过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好胆固醇、血压、血糖,让其他血管不出问题,推动侧支循环自身代偿,就不用担心。

还有一位85岁的老人,有心绞痛,治疗后状态稳定。在一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做了造影,发现3根血管每根都像糖葫芦串一样。内科医生说:“血管弥漫性病变,支架不好做了。”外科医生说:“血管这么糟糕,怎么搭桥?”患者本是自己走进诊室的,听完医生的话腿都软了,只能坐着轮椅出去。我对他说,不需要做支架,通过合理用药,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完全能够生活自理,享受生活!


没有任何指南说过,血管狭窄到70%,就一定要放支架。而且支架不能预防心梗,预防心梗要靠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事实上,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让堵了80%、90%的血管,逐渐变成狭窄50%、40%、20%……通过上述3个年龄段的患者故事,我想说:对于30~50岁的亚健康人群或患者,我们追求的是不放支架,并且争取逆转;对于虽有病变不便手术的,要推动侧支循环;对于高龄老人,要给他们希望和阳光。这些都是康复医生能够做到的,讲清楚什么情况不需要做支架,让患者把悬着的心放下来,让患者生活更美好、更健康;也让医生更幸福,更有成就感。


来源:胡大一大夫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