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解决国际公认难题,有望改写指南!浙大二院研究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25-04-04作者:壹生君资讯
非原创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日,全球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线题为“Alteplase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的原创性论文,给全球脑卒中治疗理念带来新的突破。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严慎强与周颖医生为共同第一作者,浙大二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这是2025年NEJM发表的第一篇来自中国的论著。



这项研究自2022年启动,持续2年多,覆盖了全国30家医学中心,纳入234名后循环卒中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其残疾率显著降低,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了39.1%,相对治愈率提高了53%,同时颅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并未增加。


这项研究为全球脑卒中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解决国际公认难题,有望推动卒中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神经科医生与后循环卒中的博弈


微信图片_20240918162417.png


脑卒中(中风)是全球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显示,“每个人一生中患脑卒中的风险高达39%”。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约占80%,而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的静脉溶栓法是目前指南推荐的急性期特效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该疗法严格受限于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否则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现实中,许多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或送医延误,从而错过“黄金时间窗”,失去了宝贵的救治机会


累及延髓、桥脑等关键生命中枢的后循环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且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极高,因此尤为凶险


如何降低这类患者致残率

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能否突破传统的4.5小时限制


这是全世界神经科医生的共同难题
……


拆解枷锁:临床-影像结合的破局之路


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几乎是空白,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image.png


01
确诊困难


后循环卒中的症状复杂多变,容易被误诊,尤其在急诊环境下,难有适合临床研究的标准范式来快速、准确识别患者


02
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


对于前循环卒中,医生通常依赖灌注影像评估脑缺血程度,从而筛选适合超时间窗溶栓的患者。但在后循环卒中,由于病变通常体积较小,灌注影像的敏感性较低,目前尚无统一的筛选标准


给更多患者以生机:让救治更加可及


匿名评审表示:“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突破了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传统限制,并可能促使未来进一步探索溶栓治疗在后循环卒中的应用……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未来有望影响治疗指南的更新。


这一重磅发现意味着:


01
突破时间限制


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让更多患者有机会获益。“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赶到医院时,通常已经是症状出现后十几个小时;或者是因为躯体症状不太严重,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观望和等待,看看情况是否会好转。”楼敏教授表示,“把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能够切实降低这些患者残疾率。


02
为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楼敏教授团队在查房


部分患者因医疗条件或血管解剖因素,无法接受机械取栓治疗,而本研究验证的结果,为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溶栓替代方案。


03
更具普惠性和推广价值


本研究降低了对灌注影像的依赖,使得基层医院仅凭头颅CT平扫检查就有机会开展超时间窗溶栓同时显著缩短检查时间,降低检查费用,方便、快捷、经济,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16年他们只做一件事:让时间“慢” 下来


浙大二院为浙江省脑卒中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自2009年起,楼敏教授就带领团队致力于脑卒中诊治的研究。医院神经内科开发并建设了浙江省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各地区共200多家卒中中心参与,现已纳入40余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长期随访,其中包括8万余例接受了溶栓或取栓治疗的患者。科学研究也从一开始做回顾性分析,到逐步推进多中心RCT研究去证明临床发现的现象和规律。得益于前期打造的坚实稳固的“地基”,所以此项研究能水到渠成。



“推进研究的过程很难,但研究设计更难,前瞻性和创新性必不可少。”楼敏教授如是说,“浙大二院要建设世界一流医院,全体浙二人都要有一流的决心、耐心和毅力。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平台、经费、人员等支持,所以我们也要驱使自己去做更有挑战性的研究,去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这项原创研究成果的诞生,是神经学科团队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作为中国神经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浙江省神经学科的发源地,浙大二院神经学科已成立70周年,始终致力于为广大神经疾病患者带来最强有力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围绕脑神经重大疑难疾病进行联合攻关,成果频出,如全球领先国内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实现患者“意念”控制机械手喝水、吃东西甚至书写汉字等。这也是浙大二院始终坚持推动以临床问题导向开展科学研究的典型范例。医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完整科学研究链条,通过创新研究找到临床破题之道,最终将科研成果反哺临床、惠及患者。实际上,每一项科学研究都彰显着我们对疑难疾病的关注、对真实生命的关切、对患者需求的回应。未来,我们将继续笃志前行,以建设世界一流医院为己任,培养更多优秀的临床医生科学家,代代接力,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END


来源:浙大二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