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生,这个报告单到底什么意思?”
“化疗期间能不能吃补品?”
“放疗后皮肤痒怎么办?”
……
门诊、病房、线上,患者和家属的提问往往来得突然而具体,却直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为此,“壹生资讯-肿瘤频道”推出全新微专栏《肿瘤三分钟——答患者问》。每期用约3分钟可读完的篇幅,聚焦1个高频真实提问,给出循证、易懂、可操作的回答。
本期带来浙江省肿瘤医院整理的科普患教文章,解答“癌症会被“继承”,躲也躲不掉?父母得了5种癌,或遗传给下一代”
三分钟,让困惑少一点,让沟通顺畅一点,让医患携手向前迈一步。
小编在后台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我爸爸、叔叔都是患癌走的,是不是我也逃不掉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家族里接二连三有人患上癌症的现象并不少见。
梅艳芳兄弟姐妹4人都曾患上过癌症,在梅艳芳03年不幸宫颈癌逝世之前,她的姐姐梅爱芳在2000年因宫颈癌逝世。
宋美龄所在的宋氏家族,除宋美龄患乳腺和卵巢癌外,她的父母亲,大姐二姐和弟弟均是因为患上癌症而逝世。
老一辈所熟知的女排名将陈招娣43岁时查出肠癌,而陈招娣的父母、2个姐姐以及弟弟均患类似病症身故。
这些案例不禁让人疑惑:癌症是不是会遗传?父母患癌,子女就一定会得癌吗?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理性看待。
家族性癌症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除了受到一家人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由于世代相传的致癌基因突变引起的,通常称为“遗传性癌症”。对于这些人来说,因为他们继承了家族性的基因缺陷,患上某些癌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大约有5%~10%的癌症病例与遗传性基因突变相关。尽管这个比例不算很高,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有机会患癌,但有些人因为家族性癌症基因,反而加大了这种风险。
2020年美国权威肿瘤杂志《JAMA Oncology》刊登的一篇来自“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就发现了癌症与遗传的联系,研究员通过对2984名癌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后发现,13.3%的人存在癌症可遗传基因突变。
2016年《JAMA》又刊登了一篇来自哈佛大学科学家与丹麦和芬兰研究员的研究报告,指出至少有22种癌症具有高度遗传风险,如果家族中有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经患癌,那么其他成员患同样癌症的概率也会上升33%。
图源自网络
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遗传并不是说直接遗传癌症,而是遗传癌症的易感性。作为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这也是肿瘤会出现聚集现象的关键。尤其是家族中有这5种癌症的人,遗传风险非常高,一定要做好预防:
乳腺癌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直系亲属间遗传的可能性很大。一般来说,如果母亲得了乳腺癌,那么女儿得乳腺癌的概率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倍~3倍。此外,约5%~10%的乳腺癌与基因遗传有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
家族性结肠息肉容易发展成结直肠癌,如果父母患有因结肠息肉导致的结直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20%~30%的大肠癌患者有各类癌症的家族史。
胃癌的出现与遗传有很大关系,有着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如果有家族肿瘤史,尤其是直系亲属患胃癌,比其他人患胃癌的危险性要高出2~3倍。在所有胃癌患者中,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占10%。
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就是一级预防对象,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其后代发生肝癌的概率较高。
鼻咽癌发病有明显的种族易感性、地区聚集性和家族倾向性。约20%~25%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相关,而鼻咽癌的家族遗传倾向性也较为明显。
癌症治愈率低其实和发现及干预时机有着重要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可防可治,早期筛查及时,治愈率也很高。
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癌症的筛查手段不同,对应的高危发病人群可以选择不同项目进行早筛,比如目前临床手段中,对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的识别度比较高,早期可通过以下对应手段进行筛查:
肺癌早期筛查首选低剂量螺旋CT,检查手段简便、易行,而且对肿瘤高度敏感,是早期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微小结节,还可以及时反映肿瘤的形态和位置。建议高危人群尤其50岁以上的最好定期筛查低剂量螺旋CT。
宫颈癌筛查目前主要手段有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检测)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建议25~64岁女性可以每5年做一次HPV核酸检测或者HPV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则建议每3年一次。
65岁以上女性如果10年内筛查结果正常,且无高危相关病史,可以不再进行筛查。
乳腺癌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极高,但和所有癌症一样,越早发现治愈率越高,所以早期及时发现乳腺癌非常重要。
一般乳腺癌早筛项目为乳腺钼靶和彩超,女性从30岁开始就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筛查。
肠镜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周围可疑病变,各种息肉和结肠黑病变等,是预防恶性病变和致癌风险的防治措施,有研究显示,95%的大肠癌都有肠息肉病史,而肠息肉恶化为肠癌,也需要一定时间,可能5-10年才会慢慢癌化,所以很多肠癌患者大多集中于55岁以后,建议40岁以上可以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癌症虽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是绝对的。通过定期体检、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必要的基因检测,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癌症的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守护自己的健康。
来源:浙江省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