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精准医学时代,共聚一场肿瘤治疗艺术盛会 ——2019 CSCO-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报道

2019-03-06作者:嘉莉资讯
肿瘤

2月23日,2019 CSCO-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在上海盛大召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基金会理事长秦叔逵教授为大会致开场辞。他指出,肿瘤治疗是医术,也是艺术,是科学,也是社会学。该论坛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赛诺菲共同举办的公益性学术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7年。多年来,论坛始终秉持融医学之严谨,于治疗之匠心的精神,在促进临床肿瘤学术交流、临床诊疗规范化、宣传与推广新的治疗策略方面贡献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参会人数超千人,规模超往届。

艺满乾坤,大国工匠展未来篇

中国肿瘤防控、治疗现状及趋势  赫捷院士在该篇章的特邀致辞中介绍了我国肿瘤防控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指出,肿瘤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并造成沉重负担。针对肿瘤防控,政府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2016年中国肿瘤防控三年行动计划中公布了5条防控目标。三年来,中国政府及医务工作者围绕这些目标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防控目标包括:

①    在国家癌症中心的主导下,建立全国肿瘤防控网络。目前,我国已在21个省及直辖市完成防控网络建设。

②    广泛宣传防癌、控癌意识。在国内发达地区和城市,已基本实现宣传目标,但在欠发达地区仍应继续提高民众对癌症的知晓率。

③    加强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政府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21个省针对常见肿瘤高危患者开展筛查活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初见成效。

④    加强肿瘤登记制度。目前全国肿瘤大数据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近期将在各省市建立分中心。

⑤    加强肿瘤规范化诊治和质量控制。近日全国1600多家医院已建立抗肿瘤药物规范化监控平台,严密监控抗肿瘤药物的规范化治疗。

赫捷院士强调,未来尚需进一步加强肿瘤疾病的预防、进一步改善生存率、优化医疗资源分布、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治疗。

后基因组时代?外科医生?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基因组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该计划为人类绘制了最基本的生命“物理蓝图”。得益于HGP的完成,很多疾病的分子机制向前迈出了更精准、更深入的一步。基因组时代尚未完成的任务转接给了后基因组时代。理解生命、解释疾病、健康干预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任务。在后基因组时代,人们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探索疾病分子机制,并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

孙颖浩院士指出,后基因组时代与外科医生息息相关,为外科医生带来“两大启示”:①拥抱合作、数据分享。②所有临床发展均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后基因组时代,外科医生应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始终保持学习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与后基因组时代共同进步。

艺领前沿,匠心医者论技艺篇
2018临床常见肿瘤年度热点盘点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主持了这一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正纲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峰教授先后围绕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血液肿瘤、肝癌领域总结分享了2018年的年度热点。

6位专家分享的学术内容中,主要包括相应瘤种的外科治疗手段进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规范化治疗进展等。他们强调,目前免疫治疗已在肿瘤治疗中初露锋芒,但大部分肿瘤患者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且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大势所趋。

免疫治疗热潮下的化疗价值静思考  免疫治疗是最近肿瘤治疗的热点,但同时,化疗也依然是目前临床肿瘤实践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关于精准医学时代化疗的价值,在马军教授的主持下,6位专家分别围绕相应肿瘤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
肺癌  周彩存教授指出,PD-1/PD-L1抑制剂目前已有38种,但肺癌化疗药物加起来仅10种左右,PD-1/PD-L1抑制剂是否可独担肺癌治疗大任?答案是否定的。在肺癌研究中,免疫治疗单药带来的生存获益只限于20%左右的群体,这与化疗所覆盖的群体相差甚远。此外,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可发挥显著获益。证据显示,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不仅可忽略生物标记物的水平,使获益人群更广,还能使治疗时间向前推移。总之,在肺癌领域,尽管精准医学发展迅速,但基于化疗为肺癌患者所带来的生存获益的数据,化疗尚无法被免疫治疗取代。
乳腺癌  邵志敏教授指出,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其治疗策略不同,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方式已经将乳腺癌5年生存率提升到较高水平。同时,化疗药物不断改进,其不良反应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对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证据显示,免疫治疗单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效果不佳,但与化疗联合却可带来显著获益。因此,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未来的探索方向。
结直肠癌  张苏展教授分享到,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比例仅占5%左右,仅限于dMMR/MSI-H人群。结直肠癌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导致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有限。在当前临床诊疗中,无论是早期术后辅助化疗,还是晚期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化疗依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石手段。
胃癌  朱正纲教授表示,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免疫治疗用于胃癌的阳性证据目前不多。就内科治疗手段而言,还是以化疗为主。化疗将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到 12 个月左右,对此免疫治疗尚很难突破。随着证据的积累,免疫联合化疗、联合抗HER2治疗,靶向、免疫、化疗三联合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血液肿瘤  黄河教授指出,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发展方兴未艾。血液肿瘤的发病本身与免疫系统相关,因此很多免疫治疗药物首先都是用于血液肿瘤的治疗。目前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领域,CAR-T疗法疗效显著,用于难治性复发性急性淋巴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达到70%~90%的反应率,但同时也面临着耐药和复发的问题,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其与其他药物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应用,同时希望能找到更为精准的患者分层。化疗治疗血液肿瘤,治愈率已在大样本量中得到长时间验证,仍然是治疗的基石手段之一。
肝癌  沈峰教授表示,肝癌与其他的实体瘤领域可能有所不同,其发病机制比较明确。PD-1抑制剂治疗肝癌已有较多证据,并进入临床应用。目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肝癌已成为新的热点和主流疗法,对推动肝癌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血管靶向治疗以及联合局部治疗均值得期待。在我国,系统化疗治疗肝癌是已经得到认可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奥沙利铂可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尚在探索之中。
艺行医路,二十年名师道传承篇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主持了这一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发表演讲。刘云鹏教授的演讲诙谐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二十年来临床肿瘤治疗的艺术之路。

论坛还邀请了多位肿瘤大咖携手演绎了科学领先、创新共赢和艺术传承三场医学人文情景剧。这些在医学领域长期勤奋耕耘,做出着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师们纷纷追溯往昔,分享了自己的从医之路与心声,并对我国未来肿瘤医学领域的发展表达了殷切期望。

在科学领先篇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回顾了肿瘤药物从“铂”金时代到联合治疗的发展,外科技术从传统手术到微创手术的发展,学科战略从单学科到多学科联合“作战”的发展,以及诊疗方案从单一选择到个体化、精准化的发展。

创新共赢篇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展示了医学专家们不断突破陈旧,利用病理分子分型、基因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力求肿瘤早诊早治的事迹;BKT、PD-1、CAR-T等新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医学专家们站在化疗这块肿瘤治疗的基石之上,共同翻越曾经无法逾越的难题。

艺术传承篇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分享了20年来一幅幅充满回忆的照片,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初入茅庐的医学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的故事。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压轴出场,带领现场的专家们一起回顾了他从事肿瘤领域事业的医路心声。(文章由编辑整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解春审校)

4M:SACN.ONC.19.02.1306   有效期至2020年8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