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也是健康的“晴雨表”
很多人以为
皮肤上的小疙瘩、老年斑无关紧要
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变化
可能是皮肤恶性肿瘤的危险信号!
81岁的刘奶奶原本左脸颊有一块黄豆大小的老年斑,平时不痛不痒。但3个月前,这块斑突然开始发痒,老人忍不住经常抓挠。没想到,这块"老年斑"竟逐渐隆起,像吹气球一样快速增大,短短几个月就长到了3厘米大小!
在当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鳞状细胞癌。这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特点是生长快、易破溃。虽然尝试了光疗,但效果不佳。最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扩大切除术,医生根据伤口形状精心设计了皮瓣修复方案。术后恢复良好,现在正接受光动力辅助治疗。
鳞状细胞癌早期可能表现为:皮肤出现异常变化,最常见的特征包括局部皮肤变得粗糙、出现持续性结痂,以及轻微触碰就容易出血。这些皮损往往呈现为红色硬结或扁平斑块,表面可能覆盖鳞屑,有时会伴随瘙痒或疼痛感。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皮肤炎症或老年性改变,导致患者延误就医。
好发于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面部、耳朵、手背等
高危人群: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职业群体,如农民、建筑工人、渔民等,由于职业性紫外线暴露,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几倍。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皮肤白皙易晒伤、有皮肤癌家族史、免疫抑制状态等。
84岁的李奶奶右颞部有一个存在3年的肿物,期间尝试过各种外用药,但肿物不仅没消,反而越长越大,最终达到惊人的7厘米!更可怕的是,检查发现肿瘤已经深达骨膜层,深度约1.7厘米。
由于患者年事已高,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家人一度犹豫不决,直到肿瘤压迫导致右眼无法睁开,表面不断渗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求助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后,才下定决心手术。
皮肤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专家共同会诊,在多学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最终成功完成肿瘤切除和植皮手术。术后刘奶奶激动地说:“我的眼睛终于能睁开了!”
这个病例给我们三个重要警示:
首先,皮肤肿物快速增大是危险信号。
其次,高龄合并症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规范评估下高龄患者同样能获益。
最重要的是,皮肤癌治疗切忌"观望拖延"。皮肤肿瘤的早期干预窗口期非常关键。早期治疗不仅手术相对简单,治愈率更高,而晚期治疗难度和风险会成倍增加。
64岁的董爷爷8年前就发现右足底长了3个绿豆大小的黑褐色疙瘩,因为不痛不痒就没在意。10个月前修脚后出现破溃,以为是"跖疣",结果伤口一直不愈合,消炎治疗也不见效。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黑色素瘤。
由于病程长达8年,肿瘤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经过皮肤科、整形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MDT会诊,扩大切除、植皮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明确了肿瘤分期,现在正接受系统治疗。
黑色素瘤是一种死亡率高、转移率高、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会通过淋巴结扩散到其他身体部位,进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细胞痣演变而来,也可从发育不良痣发展而成,也可新发。
记住黑色素瘤的ABCDE法则,观察是否有“痣”变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边不对称
B(Border)边缘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
C(Color)颜色不均:深浅不一,多种颜色,且颜色在同一病灶内可能混合存在
D(Diameter)直径:一般超过6毫米需警惕
E(Evolution)变化:大小、形状、颜色等发生改变,黑色素瘤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隆起、增大、瘙痒、疼痛、破溃或出血等变化
紫外线是导致皮肤癌的主要元凶,做好防晒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建议避免紫外线最强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建议使用SPF30以上且标注"广谱"(防UVA+UVB)的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一次。同时配合物理防晒措施。
可以在沐浴后于明亮光线(自然光或白光灯)下进行全身皮肤检查。重点注意新出现的痣、斑块,或原有皮损的大小、形状、颜色变化。可用手机拍照并标注日期存档,建立个人皮肤档案。若发现皮损出现瘙痒、出血、溃疡等异常,或持续4周不愈合,应立即就医。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属于皮肤癌高危人群:有皮肤癌家族史(尤其一级亲属);长期户外工作者(农民、建筑工人等);器官移植后等免疫抑制状态患者;既往患过皮肤癌。建议高危人群每3-6个月到皮肤科进行专业检查,包括皮肤镜等无创检测。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高危因素,也建议每年做一次皮肤体检。记住:早期皮肤癌患者及时切除,大部分可治愈,专业筛查比自我观察更可靠。
擅长脱发、皮肤肿瘤诊断、皮肤美容治疗、痤疮、瘢痕、疑难皮肤病
擅长体表肿瘤的诊治和美容外科修复,瘢痕综合治疗
擅长分子病理诊断
擅长皮肤肿瘤、瘢痕、色素痣与黑色素瘤、甲病、多汗症皮肤淀粉样变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