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颜庭梦 董漪
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在过去30年持续上升,已成为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提升脑卒中护理质量和患者预后。既往GOLDEN-BRIDGE研究提示卒中患者接受多策略联合干预(如规范临床路径、明确书面操作规范、指定全职质量协调员等)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减少12月内新发的血管事件[1]。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尤其在脑血管疾病领域中,AI驱动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AI-CDSS)被广泛应用。AI-CDSS 能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与影像数据,结合疾病知识库,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决策,从而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但目前在真实世界中,AI-CDSS 在脑卒中患者结局改善方面的有效性仍缺乏系统评估。基于此,GOLDEN BRIDGE II试验应运而生[2],旨在验证AI-CDSS在提升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护理质量与结局中的临床价值。
2025年ESOC上,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春娟教授代表GOLDEN BRIDGE II团队,公布了本次临床试验的结果。
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集群随机、复合干预研究。拟纳入18岁以上、发病7天内、由脑影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TIA、出血性卒中、非脑血管疾病、怀孕、末期疾病等。纳入有急诊部和卒中病房的二级或三级医院,并配备有1.5T或3T的MRI仪器。
干预组:应用脑血管疾病AI-CDSS系统。该系统提供:AI影像辅助诊断(如DWI/MRA分析);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辅助分析(如下图),基于指南的急性期与二级预防治疗建议。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医疗处理。
本研究的主要有效性终点旨在探索3个月内新的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次要有效性终点:1)AIS护理质量综合指标得分;2)6与12个月时的复合血管事件;3)各时间点的功能残疾(mRS评分3-6);3、6、12个月的全因死亡率。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3、6、12个月内中度或重度出血事件(依据GUSTO定义)。次要安全性终点包括3、6、12个月内的所有出血事件。
本研究最终纳入来自中国23个省份的80家医院的21603名患者,干预组11054人,对照组10549人。两组患者在基线上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干预组的患者接受了更规范的双抗治疗、抗凝治疗、吞咽功能检查和深静脉血管的预防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有更好的抗凝药物使用。
研究随访一年后,干预组的患者12个月内新的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HR 0.70(0.62,0.79),P<0.001),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aHR 0.68(0.60, 0.78) P<0.001)。次要终点方面,仅12个月时干预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aHR 0.77(0.66, 0.89),P<0.001)及12个月时出血事件两组无明显差异(aHR 0.60 (0.47-0.77,P<0.001)。
本项研究本是首次在多中心、真实临床环境下评估AI-CDSS对卒中结局和流程的影响。
临床意义:为AI从“研究工具”走向“临床实用”建立科学证据基础,有望成为AI临床转化的里程碑式研究。
(原创内容,转载需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