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上厕所也要带手机?你可能得了一种病

2018-01-07作者:外科医生资讯
健康

手机不在身边就抓狂,随时随地都在刷朋友圈,上厕所也要带手机……手机参与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了手机不能活”已经不在是一句夸张的话。

我们正在沦为 “手机的奴隶”,“手机依赖症”也成为一个现代人专有的新病种。

为了更好地探测病情,专家们研究出了一份试卷,来诊断你是几级患者。

不过,即使“病情”严重也不要慌张,《网络心理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我们之所以会患上“手机依赖症”,是因为手机里储存了太多私人记忆,成为了另一个电子“大脑”。

病情成因手机代表个人身份认同

《网络心理学》杂志刊登的韩国成均馆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的研究显示,“手机分离焦虑”或者说“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没了手机不能打电话那么简单,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把智能手机看作是储存我们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人体的一个“电子大脑”。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旦没了手机,我们就像是缺胳膊断腿一样,整个人都“残了”。

研究称,很多人已经把在脸书、推特上的状态分享作为他们生活经历的一部分,所以手机也就作为载体,算是参与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而且,由于智能手机越来越私人化,一些人将秘密聊天记录、日常记事和隐私照片等都存在手机里,这让手机完全变成了一个储存大脑记忆的电子版模式。

研究认为,智能手机里存储的一些内容足可以唤起很多人对过往生活的记忆,因此也成为了个人身份认同的延伸部分,而不可或缺。

“当人们把手机看作是个人的延伸部分后,他们会更加依赖手机,根据心理学家Bowlby的依赖理论,人们就会更倾向于寻求亲近,保持身体接触,抗拒分离。”

研究人员提醒,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事无巨细的支持,就会导致这种依赖性愈演愈烈。

同时,研究人员对300名韩国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在手机交流中使用语言的特点,最终发现,有严重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在聊天记录中更倾向于使用跟“自我”和“记忆”有关的词汇,比如“回忆”、“我”、“我们”这些关键词。

病情治疗:用暴露疗法隔离依赖症

一般而言,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包括不能关机、频繁地查看信息、不断地充电、上厕所也带着手机……患上手机依赖症不仅会让我们的身体受影响,比如患上“键盘指”和“颈椎病”,还有可能让我们的精神涣散,学习和工作都无法全情投入,非常影响效率。

圣地亚哥互动媒体研究所的布兰达教授也是此项调查的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手机依赖症,害怕错过信息、害怕失去网络连接,这种现代社会特有的科技产品依赖问题,和传统的依赖症本质是相似的。

“只能是采用暴露疗法”,布兰达教授给出的治疗方案很简单粗暴,“关掉手机,让人体适应这种隔离的感觉,不管有多么不舒服,相信都可以慢慢缓和”。

另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79%的人在睡醒以后会马上查看手机,美国年轻人每天在手机上大概花费5.2个小时。

专家认为,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18~26岁的青少年患手机依赖症的可能性最大。今年年初,专门针对这个年龄段的手机依赖症调查发现,年轻人在被强行隔离手机后,他们的身体出现了类似“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患者的心跳规律,其中3/4的人在此期间出现烦躁不安、抓痒、抖腿等症状,这些通常认为是人在压力环境中最常见的表现。

手机依赖症级别测试

请你拿出一张纸,在纸上顺次写下1~20的数字。按照下面的题目顺序,给每一道题打出1-7分之内的一个分值,1表示强烈不同意,7表示强烈同意。最后,将所有的分值相加,得到你的最终测试结果。下面,就来测测你的病情有几分,看看是否到了需要“治疗”的地步。

测试问卷

1.如果不能随时看到手机信息,我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2.如果我想用手机查看信息却发现连不上网时,我会恼羞成怒。

3.如果我的手机不能随时更新新闻,例如正在发生的大事或者天气状况等,我会感到心烦意乱。

4.如果我想用手机时找不到它,我会怒不可遏。

5.如果手机突然没电了,我会内心产生恐惧感。

6.如果我的手机没话费了或者话费套餐用光,我会惊慌失措。

7.如果发现手机没信号了,或者连不上Wi-Fi,我会不断频繁尝试连接信号。

8.如果在某个地方手机不能用了,我特别害怕此时被困在这里。

9.如果一段时间不能查看手机,我会抓狂。

10.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很焦虑,因为不能频繁和家人或者朋友交流。

11.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很担心,因为我的家人或朋友没法联系上我。

12.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很紧张,因为害怕接不到一些重要电话和信息。

13.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相当焦虑,因为不能随时和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

14.如果没手机,我会内心紧张万分,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会在试着给我打电话。

15.我跟家人朋友联系比较频繁,手机不在身边就会六神无主。

16.我在网上比较活跃,没有手机会觉得网络身份认同受到威胁,因此感觉很紧张。

17.没有手机,朋友圈和微博不能实时跟踪状态,这让我产生百爪挠心的感觉。

18.没有了手机,朋友圈和微博上的留言不能及时回复,这会让我觉得尴尬。

19.我会因为手机不在身边无法实时查看邮件而感到浑身不自在。

20.没有手机在身边,整个人都变得六神无主无所事事,不知道干点什么好

评分标准

20-60分:轻微手机依赖症患者

60-100分:中度手机依赖症患者

100+: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

你是几级手机依赖症患者?

来源:北京晨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