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展播|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2024-04-03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发表期刊:《美国肾脏学会临床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IF(2022):9.8]

通讯作者:杨莉

第一作者:周绪杰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推荐理由


基于多中心大样本队列发现了急性间质性肾炎(ATIN)易感基因—HLA-DRB1和PLEKHA5,建立了世界上ATIN的首份遗传图谱,并提示危险分层、精准干预的目标人群;为未来开展基于分子机制的ATIN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解读


背景:急性间质性肾炎(ATIN)是肾实质性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疾病类型病,可由药物、免疫、感染、代谢等多种病因导致,临床起病隐匿,容易漏误诊,并且复发率较高。ATIN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既往由于样本量和候选基因设计的限制,ATIN的遗传易感性一直是国际肾脏病学界未能回答的问题。


方法:我们首次进行了两阶段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荟萃分析,纳入了544名经肾脏活检确诊的ATIN患者和2346名中国血统的对照者。通过统计精细作图分析,对显著变异进行了功能注释,估计了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度,进一步分析了基因型和亚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分析显示,ATIN存在两个全基因组显著位点,分别是位于6p21.32的HLA-DQA1的rs35087390(P=3.01×10-39)和位于12p12.3的PLEKHA5的rs2417771(P=2.14×10-8)。使用两个参考人群数据进行的HLA精细定位分析表明,HLA-DRB1*14主要驱动HLA风险关联,位于抗原提呈口袋P10的HLA-DRB1第60位氨基酸是关键氨基酸,其变异增强了抗原提呈能力和免疫炎症反应强度。包含和不包含HLA位点的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度估计分别为20.43%和10.35%。不同病因的临床亚表型共享相同的风险等位基因。HLA风险基因型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反应率相关。


结论:我们确定了两个与急性间质性肾炎(ATIN)易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组区域。这些发现表明,遗传赋予的免疫失调风险参与了ATIN的发病机理。



专家点评


研究基于多个研究队列、2种检测平台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544个ATIN患者和2346个健康对照中荟萃分析,发现了2个全基因组水平显著基因座位:HLA-DRB1,PLEKHA5。研究发现的HLA单个氨基酸位点(HLA-DRB1 60th AA)可从统计学上解释整个HLA座位的ATIN遗传学信号,该氨基酸位于HLA-DRB1 抗原提呈口袋P10的肽结合沟内,当从保护型酪氨酸变成风险型组氨酸的时候,分子表面正电荷增强、更易形成凹槽,促进抗原提呈。传统HLA血清型DR14(DRB1*14-DQA1*0101-DQB1*0503)为疾病风险型,DR15血清型(DRB1*1501-DQA1*0102-DQB1*0602)为保护型。携带HLA风险基因型的患者肾损伤更重,但对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反应更好,提示利用遗传易感性可以筛选免疫效应强的个体、有助于选择强化免疫治疗。研究发现的新基因PLEKHA5与髓系细胞浸润有关,可能影响ATIN的肾脏炎症损伤程度;发现的4个潜在易感基因,RAB32,RFPL1,COL6A3,SLC9A9,其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解析。研究还发现,不同病因导致的ATIN均享有共同的易感基因,且与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肌酐水平有关联,表明不同病因的ATIN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性和致病机制。


研究在解析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致病新基因,揭示其分子机制的同时,为未来开展疾病风险分层、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研究创新点:

1. 世界上首个ATIN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绘制了中国人群ATIN的遗传图谱。

2. 揭示ATIN系列易感基因,为从基因组变异角度解析ATIN致病机制提供线索。

3. 对HLA实现精细定位,揭示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临床指标、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预后的关联,从分子分型的角度为危险分层和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杨莉教授为中国肾脏病领域的杰出学者,长期致力急性肾损伤的临床防治与发病机制研究,其研究领域是国际肾脏病界的重大热点课题、研究工作具备很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社会意义,对于改进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入的机制研究具有转化医学的应用前景。



创新背后


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ATIN)是以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不同程度受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的肾脏滤过功能减退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占急性肾损伤(AKI)肾活检病例的10%~27%;其患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


国内外的资料显示,肾活检确诊的ATIN患者中,50%-78%可能由药物引起,其他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感染等。因其病因的多样性和起病的隐匿性,临床容易误漏诊,无创性检查方法存在较大局限性,迄今为止,ATIN确诊须依靠肾活检病理检查。ATIN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和预后异质性大,如未能及时诊断或治疗不当都将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性的损伤,终至尿毒症。


遗传变异是ATIN发生和临床表型异质性的根本原因。既往双生子研究发现有双胞胎同患TINU综合征的报道,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药物导致ATIN的患者易感性显著不同,小样本候选基因研究提示HLA基因参与发病的报道,这均提示其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从遗传变异角度解析ATIN发生发展新机制,识别高危患者、分层精准治疗,是提高ATIN精准诊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既往研究样本量小、存在选择偏倚、缺乏验证,HLA的具体易感基因也不明确,因此,亟需深入系统性遗传研究,这需要从全基因组水平易感基因鉴定,并对易感基因进行精细定位。


本研究是杨莉教授团队系统性工作的一部分,前期牵头组建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研究协作组”,涵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家医院,完成了全国AKI流行病学调查。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1000万例AKI成年患者,~5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肾脏病,其临床漏误诊率可高达78%,且病因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在与临床药学团队协同完成的中国药物性急性肾损伤调查中,绘制了我国不同地域肾损伤相关的致病药物图谱,解析了不同药物导致肾损伤的临床表型特点。上述研究为建立我国AKI的地方性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此外,杨莉教授团队提出国际AKI诊断标准对于社区获得性AKI、肾性AKI诊断不足,并提出AKI筛查和诊断改进标准,获得国际肾脏病界的认可。针对ATIN这一AKI的重要疾病类型,杨莉教授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随访队列,解析了中国患者的病因谱和疾病演变规律,建立了标准化临床病理检验诊断路径。在此基础上,本项研究进一步扩展了中国多中心ATIN队列,在解析ATIN致病新基因,揭示其分子机制的同时,为未来开展疾病风险分层、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周绪杰副教授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长期致力于肾脏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参与绘制多个肾炎遗传图谱,开拓了免疫性肾炎的共性遗传学和通路遗传学研究,为肾脏疾病的机制研究、临床转化以及精准医学奠定了数据基础、提供了新方向。


本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等项目资助;同时得到上海华山医院郝传明、谢琼红教授,上海瑞金医院陈楠、谢静远教授,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等多位国内外专家同道的大力支持。


论文被JASN杂志2023年5月刊以亮点推荐,获正面述评,认为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学可靠,在ATIN发病机制研究中迈出了关键一步,开辟了ATIN基因研究的方向。



作者介绍


图片1.png
通讯作者

杨莉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持本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获评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创领军、卫健委突贡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突出成就奖等。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急性肾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等。长期从事急性肾损伤临床诊疗改进及发病机制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委课题8项。开展急性肾损伤流行病学研究、诊疗辅助决策研究,肾损伤微环境调控及组织再生修复机制与治疗新策略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 Nat Med, Lancet, Adv Sci, Kidney Int, J Am Soc Nephrol, Am J Kid Dis等,参编国际专家共识8部,牵头撰写中国肾病指南2部,申报国家专利21项,国际专利1项,转化2项。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暨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的临床肾病学、肾脏病理学、肾脏遗传学以及基础研究专家组成,包括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团队成员在国际肾脏病学会急性肾损伤委员会、国际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组、国际肾脏病理学会、国际肾脏病临床研究专家组等担任重要学术任职,多次参与国际专家共识、指南、标准制定和撰写。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肾损伤临床防治、肾脏病理、肾脏遗传学、发病机制和新药研发研究,牵头中国急性肾损伤、药物肾损伤、肾脏病理研究协作组,报告全国疾病负担,建立和规范诊疗路径、肾脏病理和遗传诊断平台;研发肾损伤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为肾脏精准医疗提供数据支撑和拓展方向。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