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下咽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下咽癌的微创技术,但由于该区域解剖复杂(毗邻喉、颈动脉、喉返神经等),操作难度高,需要谨慎处理。以下是关键经验与技巧总结。
1.严格适应证选择:
适用于局限于黏膜层(T1a)或浅层黏膜下(T1b)的鳞癌,无淋巴结转移(NBI+超声内镜评估)。
病变范围≤2/3环周,避免术后狭窄。
2.影像学评估:
增强CT/MRI排除深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超声内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尤其注意甲状软骨是否受累)。
1. 体位与麻醉:
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侧,便于暴露下咽部。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避免误吸,必要时联合神经监测(如靠近喉返神经)。
2. 标记与黏膜下注射:
3. 黏膜切开与剥离:
切开:使用高频切开刀沿标记点外缘2~3 mm预切开。
剥离:保持黏膜下层张力,逐层进行剥离,避免一次性剥离过深导致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尽量用带注水功能的高频切开刀,必要时须外牵引辅助)。
关键区域:
环后区:易出血,需分层剥离,避免损伤环咽肌。
梨状窝:注意保护喉上神经分支,避免术后感觉障碍。
4. 止血与穿孔处理:
小血管出血:柔和电凝精准止血。
较大出血:先压迫,再止血,避免盲目电凝(防止热损伤喉部结构)。
穿孔:立即夹闭,必要时联合颈部引流或手术修补。
1. 并发症预防:
误吸:术毕下胃管,术后24小时禁食,评估吞咽功能(VFSS检查),必要时可先从胃管内注入流质食物。
感染: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唑林钠)。
狭窄:多见于环周切除>75%者,术后2周开始球囊扩张。
2. 随访:
术后1、3、6个月复查喉镜,1年内每3个月评估有无复发。
1. 器械选择:
推荐使用细径内镜(如GIF-XP290)配合锥形透明帽,改善视野。
2. 团队配合:
需麻醉师、护士熟悉咽部手术特点(快速气道管理)。
3. 难点应对:
病变靠近食管入口时,可联合EBD(球囊扩张)辅助暴露。
术中CO²注气减少纵隔气肿风险。
1.高清胃镜的分辨率远远高于喉镜,易于发现细微改变。
2.胃镜NBI模式下观察更有优势。
3.胃镜可对局部病变精细观察,准确靶向活检,而喉镜目前无放大功能。
4.胃镜具有良好的吸引功能,观察梨状窝及环后区要远胜于喉镜。
5.胃镜操控灵活,各方向检查无死角,而通常的喉镜仅具有上下旋钮。
6.胃镜已被推荐为40岁以上人群首选的健康体检项目,而喉镜尚无。
图例:
图为一处下咽部右侧梨状窝病灶,从NBI加放大内镜观察,到碘染后标记边缘及预切开,然后完整黏膜下剥离出病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图为该患者2个月后复查结果图片
食管ESD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④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