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房颤患者左心室偏小与升高的心血管风险相关性探索 | 心血管临床研究展播

2025-03-23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房颤患者左心室偏小与升高的心血管风险相关

Small Left Ventricl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发表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IF:21.7)

通讯作者:桑才华、马长生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

3.png


推荐理由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左心室偏小显著增加房颤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通过对China-AF注册研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揭示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这一创新性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还为房颤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助于推动心血管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管理策略。


研究解读

本研究旨在评估左心室偏小与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联。从China-AF注册研究中纳入7764例心房颤动患者,并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参考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测量结果,将其分为左心室正常、偏小和偏大组。使用Cox模型评估左心室大小或LVEDD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缺血性卒中或全身性栓塞或大出血)之间的关联。


308例(4.0%)患者左心室偏小,这部分患者年龄较大,体重和血压较低,合并症较少;429例(5.5%)患者左心室偏大。与左心室正常组相比,左心室偏小[调整后的风险比(aHR):1.54]和偏大(aHR):1.36]均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相关,且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左心室偏小aHR:1.94;左心室偏大aHR:1.83)。左心室偏小还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aHR:2.21)。研究还确定了LVEDD与复合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U型关系(P非线性<0.001)。


专家点评

本研究聚焦左心室大小与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联,选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而左心室大小作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与预后的关系尚未被充分研究。本研究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首次揭示了小左室与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尤其是心血管死亡和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填补了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风险评估角度。


研究设计严谨,数据来源可靠,基于China-AF注册研究的大样本数据,确保了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适性,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复合心血管事件之间的U型关系,这一非线性关系的揭示为未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小左室与不良结局关联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生物学基础。此外,研究结果主要基于观察性数据,尽管进行了多因素调整,但仍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混杂因素。未来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或机制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总体而言,本研究为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意义。期待未来更多相关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临床管理策略。



研究背后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左室的房颤患者预后可能并非预期的良好,然而其对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研究。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小左室是否为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一临床需求,我们从China-AF注册研究中挖掘数据,探索左心室大小与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特别关注左心室偏小的患者,因为这类人群在临床中常被忽视,但其潜在风险可能被低估。通过分析7764例心房颤动患者的数据,我们发现左心室偏小和偏大均与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尤其是左心室偏小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揭示了左心室大小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U型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警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填补了小左室与心房颤动患者预后关系的知识空白,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风险评估维度。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小左室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开发更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作者信息
马长生.jpg
马长生
通讯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心脏内科医学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慢病远程与智能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相关临床研究。

《PACE》主编,《Circulation》、《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Cardiology Discovery》等杂志副主编。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领衔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万人计划入选人才、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300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图片12.jpg
桑才华
第一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心律失常中心五病区主任。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卫健委标准化房颤中心(CDQI)秘书长,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主任,亚洲心脏学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房颤专家工作组组长,马长生教授心律失常团队首席带教术者。兼任EUROPACE、PACE等国际期刊编委或审稿人。

个人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超过1500例/年,其中房颤导管消融约800例,室早、室速消融在500例以上。曾应邀赴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余家三甲医院协助开展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目前主要临床工作与研究方向包括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复杂房扑的标测与消融、复杂室上速的鉴别诊断及消融策略以及器质性室速包括心外膜室速的标测与消融。在国内率先应用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技术于二尖瓣峡部依赖房扑和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提Marshall静脉联合“2C3L”术式的“改良2C3L术式”。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左房顶部线阻滞评价简化标准、首次总结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间隔穿刺的方法,国际上首次提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中预防性干预潜在关键传导峡部预防术后大折返房扑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多种复杂房扑的临床特点及消融策略。

参与组织和具体实施了国内首个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全程参与了持续性房颤2C3L和改良2CL消融策略的建立,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展了比较“改良2C3L”术式与肺静脉隔离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成果发表于JAMA, JACC,Eurointervention及Circulation AE、JACC EP、Europace,Heart Rhythm,JCE,JICE,PACE等国际主要电生理期刊,多项研究被国际指南引用。作为负责人参与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北京市科委等课题多项。




团队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主任带领的心律失常团队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手术17000余例/年,半数为复杂危重心律失常病例。建立2C3L联合酒精消融术式,显著提高了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并在国际国内广泛应用;创立了基于超声的零射线导管消融术式,有效降低医患放射损伤风险。病区专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在“十五”至“十四五”规划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在JAMA、Circulation、JACC等国际顶级心脏病学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国内指南引用。病区建立了国内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房颤专病队列,已纳入了近5万例房颤患者,为房颤患者提供了精细化随访管理,为国内房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