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年度盘点,传承创新丨2023年度妇科肿瘤盘点三部曲之宫颈癌诊疗进展

2024-01-11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吴小华头图改后.jpg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年度盘点,传承创新丨2023肿瘤领域进展回顾与展望”活动,诚邀肿瘤各领域专家回顾解读2023年度肿瘤领域重磅研究,传播前沿进展,引领学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妇科肿瘤治疗不断开创新的纪元。今年,肿瘤学领域各项大型会议再次恢复往日盛荣,妇科肿瘤临床诊治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被争相报道,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多次亮相国际舞台。


为此,本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携朱俊教授,以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三部曲,全面盘点2023年度妇科肿瘤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本篇为“妇科肿瘤进展盘点三部曲”第一篇——宫颈癌诊疗进展


专家简介






吴小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前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IGCS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理事提名人

SGO教育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妇产科系客座教授

NCCN国际审阅专家;Int. J. Gynecol Cancer, Cancer Medicine, J. Gynecol Cancer, 中华妇产科学,中华临床解剖学等杂志编委



宫颈癌诊疗进展


01

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在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对比“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RH)”和“单纯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SH)”的随机Ⅲ期研究结果。


image.png

image.png

图源:ASCO 2023


这项非劣效性Ⅲ期前瞻性随机试验的目的是比较低危早期宫颈癌(LRESCC)女性的RH与SH。LRESCC定义为ⅠA2或ⅠB1期且病变≤2 cm的女性患者随机接受RH或SH。主要研究终点为3年盆腔复发率(PRR3)。研究采用了主要意向治疗(ITT)分析(所有随机化患者),以及符合方案(PP)分析(基线时合格且根据接受的治疗在手术或最终病理时未发现更晚期疾病证据的患者)。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盆腔外无复发生存(ERFS)、总生存(OS)和生活质量(QOL)。


研究共入组70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4岁(24~80岁);91.7%为1B1期,61.7%为鳞状细胞癌。50%的子宫切除术通过腹腔镜完成(56% SH 对 44% RH),25%通过机器人完成(24% 对 25%),23%通过开腹完成(17% 对 29%)。其中4.4%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4.1% SH和5.1% RH)。共有8.8%的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治疗(9.2% SH和8.4% RH)。中位随访4.5年,21例患者证实出现了盆腔复发(11例SH和10例RH)。


在ITT分析中,SH的PRR3为2.5%,RH的 PRR3为2.2%(DPRR3 0.35%,95%UCL 2.32%);在PP分析中,SH的PRR3为2.8%,RH的PRR3为2.3%(DPRR3 0.42%,95%UCL 2.56%)。SH组的3年ERFS率和OS率分别为98.1%和99.1%;RH组为99.7%和99.4%。


随访过程中,RH组手术相关尿失禁(RH 11.0% 对 SH 4.7%;P=0.003)和尿潴留(RH 9.9% 对 SH 0.6%;P<0.0001)发生率显著升高。接受单纯子宫切除术的低风险早期宫颈癌女性患者3年盆腔复发率并不逊色于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女性。SH组观察到更少的手术并发症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02

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


局部晚期宫颈癌在2018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中定义为ⅠB3-ⅣA期,标准治疗首选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该治疗方案近30余年没有改变,5年生存率约40%~70%,如何进一步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效果极具临床价值。


在2023年6月ASCO年会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孙朝阳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组、前瞻性Ⅱ期NACI研究评估了术前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NACIT)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疗效和安全性。


image.png

图源:ASCO 2023


该研究入组了既往未经治疗的LACC患者接受NACIT:一个周期的顺铂(75~80 mg/m²,iv)加上白蛋白紫杉醇(260 mg/m²,iv)新辅助化疗(NACT)和随后的两个周期的卡瑞利珠单抗(200 mg,iv)联合NACT。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术后辅助治疗率、无事件生存(EFS)、OS和安全性。


研究共78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估。ORR为100%,14例(17.95%)达到pCR,64例(82.05%)达到部分缓解。76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病理表现中,30例(39.47%)达到pCR;17例(22.37%)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其中14例为盆腔淋巴结、手术切缘阳性和/或参数阳性,其余3例符合Sedlis标准。


安全性方面,35例(44.87%)患者发生了3级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LACC的ORR率和pCR率极高,毒性可控,可能会减少了术后辅助治疗的需要。


NACI研究是首个关于PD-L1阳性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学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和序列多组学分析的报道虽然Ⅱ期结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但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证据以供临床推广,目前该项结果于2023年12月的《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在线发表。


2023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中发布了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Ⅲ期RCT研究——GCIG INTERLACE研究,在局晚期宫颈癌中对比诱导化疗后接受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同步放化疗的疗效。


研究主要入组FIGO 2008分期为ⅠB1伴淋巴结阳性、ⅠB2、Ⅱ、ⅢB和ⅣA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配至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IC+CCRT)与单纯同步放化疗组(CCRT),诱导化疗为6周的卡铂+紫杉醇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PFS和OS。


image.png

图源:ESMO 2023


结果显示:共入组500例患者,中位随访64个月,IC+CCRT组和CCRT组5年PFS率分别为73%对64%(HR 0.65;95%CI:0.46~0.91,P=0.013);5年OS率分别为80%对72%(HR 0.61;95%CI:0.40~0.91,P=0.04)。提示IC+CCRT显著改善局晚期宫颈癌患者的PFS和OS,虽然IC+CCRT组的血液学毒性更大,但并不影响第二阶段CCRT的实施和完成。紫杉醇联合卡铂的诱导化疗+CCRT有望成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新标准治疗方案。


另外在复发模式的分析中发现,诱导化疗显著降低了远期复发率(12%对20%),不由让人想到OUTBACK研究。在OUTBACK研究中,与单纯CCRT相比,CCRT后予巩固化疗并未改善OS或PFS,也未改变疾病复发模式。诱导化疗对比巩固化疗的研究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03

局部晚期宫颈癌免疫治疗


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标准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是目前的热点问题。2023 ESMO年会公布的Keynote-A18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Keynote-A18研究为一项全球多中心的Ⅲ期RCT研究,对比帕博利珠单抗(pembro)联合CCRT与安慰剂(pbo)联合CCRT治疗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


研究纳入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FIGO 2014版ⅠB2-ⅡB期,淋巴结阳性或Ⅲ-ⅣA期),1:1随机分配至pembro组或pbo组,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PFS和OS。


image.png

image.png

图源:ESMO 2023


2023 ESMO会议上公布了Keynote-A18研究的首次中期分析结果:共入组1060例患者,中位随访17.9个月,虽然两组均未达到中位PFS(HR 0.70,95%CI:0.55~0.89;P=0.0020),但与pbo相比,Pembro + CCRT在PFS上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Pembro 组和pbo组24个月PFS率分别为67.8%和57.3%;亚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另外虽然成熟度仅为42.9%,但pembro组显示出OS期延长的趋势(HR=0.73,95% CI:0.49-1.07),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该试验结果提示免疫联合CCRT有望为局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1+1>2的协同效果


去年公布的同类研究CALLA试验,研究设计与Keynote-A18类似,但结果并不如人意:与单独的同步放化疗相比,度伐利尤单抗(PD-L1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未能显著改善局晚期宫颈癌患者的PFS和中位PFS(HR 0.84,95% CI 0.65~1.08,P=0.174)。


类似的研究,不同的ICIs,结果完全不同,值得深思。当然随着Keynote-A18结果的公布,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新诊断的高风险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申请,有望后续纳入临床推荐。


众多免疫治疗与同步放化疗联合的组合模式的探索提示了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在宫颈癌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当然在局晚期宫颈癌中也有其它新药的探索,如2023 ASCO公布的NRG-GY006 Ⅲ期确证性试验(N=448)结果证实:相较于标准放化疗,Triapine(一种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联合放化疗并不能改善局晚期宫颈癌的OS(HR=1.018),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Ⅰ/Ⅱ期研究结果再“亮眼”,也需要Ⅲ期试验来充分验证。


04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 


PART.01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


2022年底,基于Keynote-826研究,FD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宫颈癌一线治疗。2023年上半年Keynote-826的最终生存数据于ASCO年会公布,再次夯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的“地位”。


研究中对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和“安慰剂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位随访39.1个月,全人群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中位PFS期:10.4m对8.2m,HR 0.61(95%CI,0.50~0.74),PD-L1 CPS≥1 HR 0.58,CPS≥10 HR 0.52;全人群中位OS期:26.4m对16.8m,HR 0.63(95% CI,0.52~0.77),PD-L1 CPS≥1 HR 0.60,CPS≥10 HR 0.58,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安全可控,研究结果与之前的中期数据一致,进一步支持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可作为持续、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PD-L1 CPS≥1)新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image.png


image.png

图源:ASCO 2023


虽然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在宫颈癌一线治疗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晚期宫颈癌的疗效?


2023 ESMO大会报告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QL1706)联合化疗加或不加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结果:中位随访14.0个月,共有58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ORR为81.0%,其中有8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DCR为98.3%,中位PFS时间达到14.3个月,中位OS期未达到。QL1706是一款双功能组合抗体(PD-1 &CTLA-4),包括此前报道的卡度尼利抗体在宫颈癌中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PART.02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二线及以上治疗


对于晚期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ICI单药治疗虽然持续时间较久,但缓解率低,疗效不尽如人意,因此近年来出现非常多的联合方案的探索,2023ESMO中有两项联合方案研究以LBA形式重磅发布,结果喜忧参半。


第一项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的SHR-1210-Ⅱ-217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对比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随机对照多中心的Ⅱ期临床研究。


image.png

图片来源:ESMO 2023


研究结果显示:入组19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9.9个月,“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对“卡瑞利珠单抗组”对“化疗组”ORR分别为42.9%、22.2%和14.3%,中位PFS期分别为8.1、4.1和2.9个月,“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对“卡瑞利珠单抗组”HR=0.5,P=0.0003。


该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总有效率还是中位PFS期,联合组均优于单药应用,且优于化疗组,该研究创新性地“去化疗”,其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去化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的可行性


另一项探索法米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用于晚期宫颈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即329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中,期待通过此研究可将此方案临床应用前移,使晚期宫颈癌患者真正免于化疗痛苦。


随着免疫治疗进入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的一线治疗,可以预见免疫治疗耐药将会给二线用药带来新挑战。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全新的靶向药物。Tisotumab vedotin(蒂索瘤抑菌素, Tivdak,TV)是目前妇瘤领域第一个在FDA获批上市的ADC药物,唯一获批宫颈癌适应证。2021年,FDA已加速批准TV用于治疗在化疗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2023年8月《临床肿瘤学杂志》(简称JCO)发表了InnovaTV 205研究结果,一线使用“TV+卡铂”组可评估的33例患者中,中位随访17.8个月,ORR为54.5%,中位PFS期为6.9个月,中位OS期未达到,1年PFS率为28.1%,2年PFS率为5.4%;一线使用TV+帕博利珠单抗组,可评估32例患者,中位随访21.7个月,ORR为40.6%,中位PFS期为5.3个月,中位OS期未达到,1年PFS率为37.1%,2年PFS率为28.9%;2/3线使用TV+帕博利珠单抗组,可评估34例患者,中位随访15.0个月,ORR为35.3%,中位PFS期为5.6个月,中位OS期为15.3个月,1年PFS率为34.5%,2年PFS率为15.3%。


这些结果提示TV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另外,一线使用TV+卡铂组和一线使用 TV+帕博利珠单抗组的疗效结果提示,免疫治疗和TV联合使用时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当然这一观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image.png

图片来源:ESMO 2023


2023年ESMO大会主席专场还公布了TV宫颈癌二线治疗的Ⅲ期OS阳性结果(innovaTV301试验)


该试验针对一线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1:1随机分为TV单药治疗组或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研究结果显示,入组502例患者,中位随访10.8个月,入组患者中63.9%和27.5%的患者既往接受过贝伐珠单抗和ICIs免疫治疗,TV组和化疗组的确认ORR分别为17.8%和5.2%,中位OS期:11.5个月对9.5个月 (HR 0.70;95%CI 0.54~0.89;P=0.0038),降低30%死亡风险,中位PFS期:4.2个月对2.9个月(HR:0.67 ;95%CI, 0.54~0.82;P<0.0001),AE与已知的TV安全性特征一致,包括眼部、周围神经病变和出血,总体安全可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亚组分析中发现对于亚洲患者而言,TV相比传统化疗更为有效,无论患者前线是否接受过贝伐单抗或免疫治疗,结果一致显示TV组的治疗效果更佳。该试验奠定了TV作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二线治疗新标准的地位。


image.png

image.png

图片来源:ESMO 2023



妇科肿瘤盘点三部曲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吴小华妇科肿瘤海报.jpg


审阅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小华 朱俊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