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AMA Netw Open | ECTOP1008:拒绝肺癌过度治疗,陈海泉教授团队提出术前影像学诊断新依据

2024-04-15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放射学鉴定肺腺癌患者的病理性肿瘤侵袭


发表期刊:《JAMA网络开放》[JAMA Network Open,IF(2022):13.8]


通讯作者:陈海泉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推荐理由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HRCT)的推广应用,肺部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 GGO)的检出率越来越高,GGO的持续存在常与浸润前或浸润性肺腺癌相关,术前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诊疗决策至关重要。为明确HRCT对GGO肺癌的病理学预测作用,避免肺癌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牵头的ECTOP1008研究,将HRCT在cT1N0M0(肿瘤直径小于3cm)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提升至83.0%,并提出“亚肺叶切除”理念,为GGO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研究解读

图片


影像学检查对GGO肺癌诊疗决策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影像学检查在肺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T检查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脏器的毗邻关系,具有协助临床诊断、分期和治疗决策的作用,因此CT检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务人员主要根据CT检查判断肺占位病变的性质,即鉴别病变是良性或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影像学表现为GGO的肺癌被报道。


随着CT检查设备的日益先进和肺癌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演进,GGO型肺癌的检出率急剧升高,GGO肺癌是肺癌的特殊临床亚型,也是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现代胸外科实践中,医生不仅仅根据CT检查判断病变性质,更期望据此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筛选适合亚肺叶切除的病例。


JCOG0201,探索术前影像学病理预测价值


JCOG0201是2002至2004年,根据1999年第3版WHO肺腺癌的病理分型,在日本开展的一项应用术前CT检查预测病理学非浸润性癌前瞻性临床研究。日本学者定义淋巴结、脉管侵犯阴性为“病理学非浸润性癌”,认为这部分患者可接受亚肺叶切除。


为了避免治疗不足(undertreatment),该试验方案设定了严苛的条件,要求诊断非浸润性癌的特异性>97%。研究纳入545例cT1N0M0(直径小于3cm)外周型GGO肺癌,以研究方案预设的CTR≤0.5为诊断标准预测非浸润性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4% 和30.4%,特异性低于97%,未能达到预设的研究结局。


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索,最终在289例直径≤2cm的病例中,明确CTR≤0.25是预测病理学非浸润性癌的标准,是适合亚肺叶切除的人群。按照这一标准其特异性高达98.7%,但是,敏感性仅16.2%,准确性仅38.8%。


持续探索,拒绝浸润前肺腺癌过度治疗


随着对肺癌病理学认识的逐渐深入,WHO于2015 年推出了第5版肺腺癌新的病理分型。按照新的病理诊断标准,最近陈海泉教授团队和日本学者都报道了,对浸润前肺腺癌,无论肺叶切除还是亚肺叶切除术后十年无复发生存率都是100%。这一结果可以解读为,肺叶切除对浸润前肺腺癌是过度治疗。


JCOG0201的结果在当前外科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JCOG0201中69.3%患者的病变程度被高估,接受了不必要的肺叶切除,导致治疗过度(overtreatment),基于JCOG0201结果设计的临床研究JCOG0804和JCOG1211,该标准鉴别病理新分型的原位/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效能有限,准确率仅分别为62.2%和42%。估计研究中的都有不同比例的患者存在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图片

↑以JCOG0201研究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结果近几年陆续发表,推动了肺癌外科的进步和发展。


ECTOP1008,肺癌术前影像学预测新突破


ECTOP1008是以2015年版WHO肺腺癌分型为基础,术前运用HRCT鉴别原位/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准确性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


研究纳入620例cT1N0M0(肿瘤直径小于3cm)磨玻璃结节患者,HRCT的诊断准确率达83.0%。亚组分析显示:结节直径≤10mm时,HRCT诊断原位/微浸润腺癌准确率高达97.2%;结节直径>20mm时,HRCT诊断浸润性腺癌准确率高达97.5%;结节直径介于10mm-20mm时,HRCT的诊断准确率为70.7%,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7.1%。进一步研究发现,实性成分大小取6mm为临界值,可将诊断敏感性提高至84.6%,特异性提高至82.9%。


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直径≤10mm的磨玻璃结节,判断为浸润前肺腺癌者应首选亚肺叶切除,以避免过度治疗;对于直径>20mm的结节,判断为浸润性腺癌时,需行肺段或肺叶切除;直径介于10mm-20mm的结节应结合术中冰冻病理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陈海泉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首席专家和肺癌防治中心主任。任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国际理事、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委员会主委。自2008年至今,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ancer Cell、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共有33篇论文的创新成果 41次被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MP)、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1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引用。自2013年至今,连续10年应邀在美国胸外科学会做报告,包括2020-2021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作为专家组首席主席主持制定AATS磨玻璃结节处理专家共识。


团队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为陈海泉教授。科室名列“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全国第10名”。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科室在胸部肿瘤规范化,精准化治疗的方向上,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在肺癌方面,普及肺癌筛查和确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高危筛查人群、筛查策略;发现磨玻璃型肺癌是一类特殊的临床亚型,并阐明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科学制定个体化的术前检查策略及手术策略和随访计划;国际首创“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提出肺癌术中行亚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精确指征。在科研创新成果的指导下,胸外科肺癌及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世界领先。自2008年至今,团队在陈海泉主任的带领下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ancer Cell、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共有33篇论文的创新成果 41次被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MP)、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1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引用。获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