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Tenecteplase vs Alteplas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ORlGIN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发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IF=63.1)
通讯作者:王拥军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阿替普酶是发病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也是目前获批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替奈普酶是一种新型溶栓药物,基于阿替普酶的三个氨基酸结构位点修饰而来,具有半衰期长、与纤维蛋白结合特异性更高、单次推注给药等优势,然而目前关于替奈普酶对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证据有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非劣效性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替奈普酶对于发病后4.5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是否非劣于阿替普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该研究于2021年7月14日开始入组,历时2年筛选来自中国55家分中心的15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489名患者被1:1随机分配,替奈普酶组纳入744例患者,阿替普酶组纳入745例患者。
研究人群的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30.4%,中位NIHSS评分为6.0。除3例患者之外,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发病4.5小时以内接受溶栓治疗,大约一半的患者(53%)在3小时以内接受溶栓治疗。两组中共有373名患者(25.5%)在基线时进行了CTA或MRA检查,130名患者(35%)发现血管闭塞,主要发生在M1段。
主要疗效结局即90天良好功能结局(mRS≤1)方面,替奈普酶组比例为72.7%(532例)患者、阿替普酶组为70.3%(515例)患者(RR 1.03;95%Cl 0.97~1.09;P=0.003),置信区间的下限高于预先定义的非劣效性边界(0.937)。在安全性结局方面,根据ECASS Ⅲ定义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均有9名(1.2%);替奈普酶组有3名患者死亡,阿替普酶组有5名患者死亡。亚组分析表明,80岁以上的患者接受替奈普酶治疗有获益趋势,在其他预设亚组中主要结局无差异。
本研究是继TAAIS、TNK-S2B、ATTEST、NOR-TEST、EXTEND-IA TNK和AcT等替奈普酶溶栓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之后又一重要证据,ORIGINAL研究纳入了广泛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人群(包括轻型卒中患者、接受EVT的患者等),进一步巩固了替奈普酶在中国人群的临床应用证据。这项研究的结果与之前研究者发起的试验结果一致,标志着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是安全有效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溶栓药物选择。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