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这些年,我在心内科所犯的错误!

2018-02-02作者:论坛报心血管经验
心律失常其他心血管疾病

2.jpg

今天我说一说自己在心内科诊治的错误,与大家分享,以供借鉴经验,不犯类似错误,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案例一

要从患者口中准确掌握病人信息资料!

患者,男,70岁,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1年前因冠心病在我科住院治疗,植入冠脉支架。此次于夜间急来我院急诊科,我去急诊科会诊,家属诉患者胸痛再次在家发作所以急来我院,我匆匆看了一下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没有详细问诊,因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就以冠心病再次发作收住院。第二天交班时,值班医生说值班期间患者病情变化,行CT检查患者是脑出血,已将患者转神经科治疗。当时头一下就蒙了,我也是行医多年医生,难以面对江东父老啊。

经验教训:事后才知道,患者家属也没有仔细问患者,想当然的认为患者不适是胸痛发作,其实患者并没有胸痛,可能是头部不适,再加上患者平素有淡漠少言的情况,造成了这样的误诊。对于这个患者的诊治失误是太相信患者家属的代主诉,在诊治过程中,没有让患者亲自诉说自己的不适。

另外也受患者既往患有冠心病的影响,下意识的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患者有冠心病,胸痛再次发作,自然而然的认为是冠心病。在诊治过程中,如果患者没有失语,一定要让患者诉说自己的不适,才能掌握第一手准确病人信息资料。

案例二

详细告知病情以免纠纷!

患者,女,73岁,以“胸闷5天”为主诉来院,从急诊科收住我科,入院查体没有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给患者吸氧、心电监护,查血气是低氧血症,诊断考虑为肺栓塞,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应用,简单的给患者家属交待病情。接下来就是不幸的事情,患者早晨7点入院,下午3点突然发生猝死,值班医生亲眼目睹了患者的发生猝死的经过,患者正在与值班医生交谈,突然就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尽管立即积极抢救也没有挽回患者生命。患者家属与我们发生争吵,认为我没有详细告知病情,为此我们科室还赔款2万元。

经验教训:对于入院患者一定要详细交待病情,尤其是要给患者直系家属详细告知病情,最好告知每一位家属,病情变化时,更要随时告知家属病情。这事是任何时候提起来都是我的伤疤,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案例三

治疗患者,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患者,男,56岁,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衰终末期,患者已在我科治疗数日,病情无好转,持续胸闷、纳差、出汗,状况极差。一日早上来交班,值班医生告诉我,患者病情太重,告知患者家属治疗已没有意义,家属因此放弃治疗,出院回家了戏剧性的是数月后,患者病情好转,前来复查,真是让我们羞愧,难以面对患者。

经验教训: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不到最后,千万不要告知患者已经不行了。

案例四

危重患者灵活处理!

患者,男,53岁,扩张性心肌病,我以前诊治的老患者,患者此次因病情加重再次前来我科,患者意识有点模糊,状态极差,消瘦病容,血压80/60mmHg,考虑患者心源性休克,2小时后化验结果提示低血糖,赶紧给患者补充高渗糖。

经验教训:低血糖不见得都是心慌、出汗,有时这些症状不明显。对于危重的患者建议接诊后立即查指尖血糖,这样可以避免对低血糖的漏诊。

案例五

尊重检查,有疑问及时复查,勿想当然!

患者,男,83岁,突发胸闷、气喘2天,考虑心衰,在外院的肺部CT提示急性肺水肿,经纠正心功能治疗后稍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入院后极差血气示氧分压43,因为患者未诉不适,未在意,考虑护士抽的是静脉血。第二天,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再次查血气氧分压仍是43,意识到问题严重,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是一个重症肺炎,并不是急性心衰

经验教训:对于异常的化验结果,一定要仔细分析,及时复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是误差引起。

案例六

完善检查之后再诊断!

患者,男,62岁,突发胸闷、气喘1天,考虑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给予利尿、扩血管治疗,上午收入院的患者,下午来上班时值班医生告诉我,拍胸片是气胸,患者是气胸,已经转呼吸科了。误诊,自己羞愧的无地自容,这打击让我好几天都缓不过。

经验教训:接诊患者,一定要给患者仔细查体,尽快完善检查,明确诊断,不是治疗效果不好后再去做检查。否则,有可能就当误了患者的诊治。

 以上案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有的是我刚进入临床时遇到的,有的是当了多年的医生后造成的误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仔细、仔细、再仔细。因为临床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你就有可能犯下致命错误,身处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再小心、再仔细、再谨慎也不为过。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当医生久了,你就知道了。

作者:王彦方

来源:心内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