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癌的又一可能机制被发现

2018-01-01作者:岁月静好资讯
新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吴健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合作,带领博士研究生生叶娟、李天胜,近日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致肝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通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导致的肝癌标本中找到一个与肥胖相关的JCAD蛋白,该蛋白在该疾病组织中比癌周围肝组织高出数倍,通过抑制信号通路中的“LATS2激酶”,最终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为肝癌。该研究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导致的肝癌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肿瘤研究权威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

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世界上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三位癌症。原发性肝癌病因多样,主要致病因素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酒精性损伤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肝癌基础肝病之一,约10-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会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控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活动及进展的药物,更无预防或监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否进展为肝癌的可靠手段和指标,学术界对在脂肪性肝炎微环境中肝癌如何形成及进展缺乏深入全面认识,人们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致肝癌的发病机制一直未搞清楚 。

为此,吴健教授团队樊嘉教授团队携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致的肝癌及癌旁组织进行基因芯片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在正常肝组织中,JCAD蛋白一直维持在低表达水平,随着肝脏脂肪量的累积,会诱导JCAD蛋白的高表达,即该蛋白在该疾病组织中比癌周围肝组织高出数倍。据此,该团队鉴定出一个在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的“KIAA1462基因”,该基因位于与肥胖相关的区域,与肥胖相关的JCAD蛋白相连。体外实验证实JCAD蛋白会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瘤球形成,裸鼠实验也证明JCAD蛋白会促进肝移植瘤生长。后该团队进一步探索JCAD蛋白如何导致肝癌形成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JCAD蛋白与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LATS2激酶”会相互作用,JCAD蛋白激活“LATS2激酶”并抑制该激酶,最终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为肝癌。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在脂肪性炎症微环境下,JCAD蛋白通过启动信号通路中的“LATS2激酶”导致肝癌形成的分子机制,最终为寻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致肝癌的生物标记及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

 (孙国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