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靶向药物、免疫药物、化疗药物等联合应用所具备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多项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ESMO大会期间,“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一经发布,引起了肿瘤学界的热切关注,各项热点研究与指南更新均体现了联合治疗的大趋势。联合治疗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重要性越加凸显。
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11月被设立为“全球肺癌关注月”,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在此健康日期间,我们采访了一系列国内肿瘤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专家,请他们从个人经历出发,畅谈肺癌防治研究进展等热点话题,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以提高医患对肺癌的认知和关注度。
本次接受采访的专家为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孙建国教授。
孙建国教授接受采访
1999年,研究生在读的孙建国跟随导师陈正堂教授从呼吸内科转至肿瘤科时,对这个相对新鲜的学科仍然心怀好奇,同时也充满期待。接受医学界采访时,孙建国教授回忆道,虽然那时肿瘤科刚成立不久,社会关注度远不如现今,但在医院领导给予的重点关注与扶持下,仍吸纳了许多抱负远大、立志在肿瘤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人才,发展日新月异。
二十余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新桥医院肿瘤科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科室,发展成为医院、学校,乃至全军的重点科室之一,并于2005年被批准为全军唯一的肿瘤诊治研究所。而今,孙建国业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等项目,并担任了国家863计划探索导向类课题的主要完成人。
孙建国教授与新桥医院肿瘤科的成长历程,也是这些年来国内肿瘤领域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各类肿瘤中,肺癌相关研究的成果尤其备受关注。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各类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也在肿瘤中高居榜首。攻克肺癌治疗难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是无数国内外肿瘤专家的夙愿。
令人欣喜的是,近两三年来,在世界肺癌大会(WCL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上,肺癌领域捷报频传,多项研究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以吴一龙教授、陆舜教授、张力教授等为代表的中国权威专家所做出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国际肺癌领域带来了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采访中孙建国教授指出,目前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为肺癌领域两大研究热点,联合治疗将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1 在肺癌的诸多热点话题中,您感兴趣的有哪些?
孙建国教授坦言:“现在肺癌的多项重磅研究仍集中于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两大热点领域,晚期肺癌的生存预后从以前的不足一年提高至两到三年,正是得益于这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它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肺癌的指南推荐以及临床实践。”
在近年的多项重磅研究中,孙建国教授尤其关注ALEX研究与IMpower133研究。ALEX研究头对头地比较了艾乐替尼与克唑替尼两种ALK靶向药物初始治疗的疗效,结果表明,相较于克唑替尼组,艾乐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得到了大幅度的延长,且不良反应更少。这为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初始治疗的新选择。
而IMpower133研究的入组人群主要为肺癌患者中的少数群体——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过去将近30年的时间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一直未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而IMpower133研究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停滞不前的现状。其结果显示,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使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得到了明显改善。孙建国教授认为:“这两项研究结果将使得新的临床实践取得重大突破。”
2 ESMO期间,大会推出了“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各项热点研究与指南更新均体现了联合治疗的大趋势。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孙建国教授指出:“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可能存在一部分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而另一些细胞对免疫药物更敏感的情况。联合治疗可以减少肿瘤细胞异质性对治疗效果造成的影响,因而将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大趋势。此外,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还可以扩大免疫治疗的受众人群。在单药治疗下,免疫治疗对PD-L1>50%的患者效果更佳,但肺癌患者中,PD-L1<50%的人群占大多数。对于这些患者,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可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受益。”
联合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靶向药物、免疫药物、化疗药物等联合应用所具备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多项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孙建国教授特别提到:“在联合治疗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重要性越加凸显。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肿瘤细胞本身的增殖有关,其周围‘微环境’的变化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微环境可以分为两类,即血管微环境与免疫微环境。两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促进肿瘤的生长。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打破不良的血管环境,从而对免疫微环境乃至于整个肿瘤微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放大免疫药物与化疗药物的效果。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将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孙建国教授介绍,NEJ026研究与IMpower150研究分别验证了抗血管药物贝伐珠单抗与靶向药物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与免疫治疗药物阿特珠单抗联合治疗的有效性。
NEJ026研究纳入既往未接受化疗、IIIB / IV期或复发的EGFR激活突变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贝伐珠单抗与厄洛替尼联合治疗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截至2017年9月21日的数据显示,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较厄洛替尼单药组延长了3个月。
IMpower150研究共纳入120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阿特朱单抗、阿特朱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三组,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总生存期(OS)与PFS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
3 通过这些年的诊疗经历,您认为肺癌的防治,从医患认知,到社会重视度,到诊疗水平、药物研发水平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孙建国教授感慨地说道:“从事肿瘤医生这一职业近二十年来,社会大众对于肿瘤的认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一味地将肿瘤当做死亡的代名词,对于肿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原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医生的诊治手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得到了延长,生存质量也有所提高。但这距离肿瘤科医生想要将肿瘤防治转化为一种长期可控的慢病管理的美好愿景,仍具有很长的距离。”
他认为:“目前,仍然有不少患者认为恶性肿瘤是不可治的,或者害怕最后落得人财两空,因而放弃了治疗。一方面,医生应当肩负起科普肿瘤防治观念的责任,让更多患者对肿瘤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得规范的治疗;另一方面,我们期待着,未来能出现更多新药与新的诊治技术,如微创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使得肿瘤的治疗更规范化、具有有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