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瞿介明教授、曹彬教授大会报告|CTS2025

2025-09-18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禽流感/人流感的患病现状及治疗


图片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钟南山


流感病毒在过去百年间屡次引发全球大流行,禽流感病毒(如H5N1、H5N6、 H7N9)亦频繁跨种传播,部分亚型在人群中的病死率高达40%~60%。2024年出现的“牛传人”事件,更加凸显其潜在公共卫生风险。面对复杂多变的流行态势,我们的研究正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测与防控”,并在临床救治与研发创新方面不断深入。
本团队在流感与禽流感防控的系统研究曾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核心成果包括:建立了基于下呼吸道样本和细胞因子监测的早期预警体系,推动了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在临床救治中率先应用俯卧位通气等关键技术,为危重患者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开展药物与疫苗的系统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靶向RNA聚合酶的创新药物昂拉地韦,在临床前与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于现有药物的疗效,并于今年完成上市;完成了连花清瘟在流感预防中的循证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防控提供新证据;同时,围绕“广谱保护”战略目标,利用结构生物学优化保守抗原设计,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RNA疫苗平台,形成覆盖多亚型的候选管线,并搭建单B细胞抗体分离与评价平台,为中和抗体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当前流感与禽流感研究工作已经通过主动预测、早期预警、药物研发和疫苗创新构建起全链条体系,我们正在为未来应对流感与禽流感等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与战略储备。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照护25年: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片


报告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王辰


回顾25年前,我国对以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为代表的肺血管疾病的认识相对落后,普遍将肺栓塞视为少见病。受限于研究数据的缺乏及规范化诊疗技术体系的缺失,漏诊、误诊及不规范的治疗行为广泛存在,大量患者因此而致死致残。患者所痛,医者不堪,推进对肺栓塞的防治是医学界的紧迫任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简称协作组)于2001年成立。25年来,协作组在推动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该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协作组结合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防治现状与发展历程,提出了“提高意识、规范诊治、深化研究、构建体系、加强管理”五位一体的核心防治策略,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充分利用国内外学术组织平台进行合作交流,提升全社会和医疗界对肺栓塞和肺血管病的重视程度;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了解我国肺栓塞诊疗现状与疾病负担,彻底扭转了其“少见病”的传统误区。构建我国肺栓塞诊治与预防技术体系,明确提出了“疑诊、确诊、求因、危险分层”的临床诊断思维与路径,制定我国肺栓塞的临床技术规范与标准,其中所首创的肺栓塞50 m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溶栓方案,经研究证实为适用临床的优选策略,指导国际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率显著提升,肺栓塞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围绕流行病学、诊断技术、治疗策略及转化医学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为我国肺栓塞防治体系的建立奠定科学基础,推动临床实践从经验走向循证。近年来,通过构建我国肺栓塞全流程管理体系,规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多学科诊治与管理,加强医院内VTE的防治与管理,建立并推广肺栓塞全流程随访与管理机制,显著提高患者长期生存质量。
廿五载砥砺前行,我国肺栓塞防治从筚路蓝缕迈向全新格局,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面临基层诊疗能力薄弱、高危人群筛查与预防不足、慢性肺栓塞患者长期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挑战。协作组将继续与全国同道携手,秉承“提高意识、规范诊治、深化研究、构建体系、加强管理”的策略,共同谱写中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事业的新篇章!


单核细胞功能多样性对肺炎发生与转归的影响


图片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瞿介明


肺炎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重症肺炎发病率逐年攀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单核细胞在肺炎进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功能的多样性,并在疾病转归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揭示单核细胞的多重作用机制,挖掘重症肺炎进展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并针对核心通路开发新型干预策略,对于提升重症肺炎的诊治能级至关重要。

在本次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CTS 2025)上,瞿介明教授分享了团队在单核细胞多样性功能机制影响肺炎发生与转归的系列重要成果,并针对关键靶点做出了干预性探索。
在肺炎的发生发展中,病原—宿主免疫网络的协同互作是引发适度免疫反应,介导病原体有效清除、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的关键,单核细胞在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则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肺部感染发生初期单核巨噬细胞往往具有强大的杀菌功能,以及主导训练免疫过程帮助宿主快速清除病原体;而随着炎症的加剧,部分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则获得免疫抑制功能,促进病原体免疫逃逸,疫苗的接种可逆转这一效应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在炎症消退阶段,部分单核细胞可促进损伤后上皮再生,帮助组织修复起到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鉴于单核细胞广泛的免疫效应,未来研究可通过靶向单核巨噬细胞的外囊泡改造策略,及小分子药物筛选抑制免疫逃逸等方式,提高肺炎过程中免疫保护效应,减少免疫逃逸,促进肺炎转归。


证据支持下的肺炎科学诊疗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曹彬

自希波克拉底时代至今,我们对肺炎逐渐形成科学认知经历了近千年。解剖学和病理学的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肺泡的微观结构、免疫细胞的存在以及肺炎发生时肺泡渗出的病理过程。我们首次证实,呼吸道病毒是成人肺炎的重要病因,改变了传统认为细菌是肺炎主要病因的观念。并率先阐明了流感(pdmH1N1)、腺病毒55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在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团队揭示了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在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细胞浸润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精准诊疗策略方面,“有证据的诊断(evidence based diagnosis)、发病机制指导的治疗(mechanism guided intervention)、可预料的临床结局(predicatable clinical outcome)”是肺炎科学诊疗的三大核心要素。
肺炎诊断须基于客观证据,但目前仍多依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推测性、排他 性诊断策略,致12%以上患者在缺乏证据时被诊断为肺炎。其原因包括患者基础条件差、医生怕漏诊等。合理获取证据,理解检测原理和局限,规范采样与检验流程,是确保高质量证据的关键。
肺炎治疗强调基于病理生理的针对性干预。抗病毒药物有效时间窗窄,单纯使用难以阻止重症病毒性肺炎恶化。团队首次提出“病毒感染中毒症”理论,指出活病毒血症及病毒对多组织器官的直接损伤是其肺外表现的重要原因。此外,团队还提出重症流感病毒肺炎激素使用的“4R”策略,确定了获益人群、合适剂量、时机和疗程。同时,团队将C5a抗体用于“病毒感染中毒症”的免疫调节治疗,在Ⅱ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
“讲证据”是基于客观规律的实践,目的是避免不合理治疗甚至是“有害治 疗”。“讲机制”是深刻认识疾病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基础。“可预料的结局”就是把“讲证据”“讲机制”贯穿于肺炎诊疗过程,形成一套肺炎的诊疗理论和方法,在面对肺炎复杂而多变的情况时,仍然能够合理应对,判断疾病的走向,实现疾病的科学诊疗。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