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中日医院介入超声医学科 于明安
2017年12月13日下班后,我接到来自A医院的会诊电话,邀请我会诊一例疑难病例的病例。晚7点,A医院妇产科的医护人员用轮椅推着一位精神状态很差的女士来到介入超声医学科。她一进科室就红了眼睛,对我说:“大夫,您可得帮我看清楚了,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导管留在我血管里。我的血管都被堵死了。我还听人说,血栓可能会造成肺栓塞,随时有生命危险。我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还在上学,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家里可怎么办。” 说着就掉下眼泪来。陪她来的医护人员好一阵安慰,她才平静下来。
手术成功,竟有“导管”留在血管里
据介绍,12月5日,患者李女士(化名)在A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术前静脉通路建立在右侧肘中央,患者无不适主诉,术中麻醉诱导通畅,术毕安返病房。
次日上午,李女士自感手臂胀痛,告知主管医生。术后当日及次日输液治疗。7日,患者出院。9日-11日,经过妇产科、超声诊断科、血管外科会诊,综合判断可能发生静脉炎,给予外敷治疗和药物溶栓治疗。
13日,李女士上臂仍肿痛。出于对A医院诊断结果不放心,又来到家附近的B医院血管做超声检查。B医院超声诊断结果:右肱静脉中远段可见强回声导管,肱静脉中远段至末端血栓完全阻塞;右桡静脉、尺静脉起始段血栓部分阻塞,远段血流通畅。
静脉血管中可见导管!难道是手术时的套管针断裂后残留在血管里了?
B医院的诊断让李女士和家人非常惊恐,立刻告诉A医院。
A医院对这一事件高度重视,紧急召回患者,启动应急预案,再次发起多学科会诊,并表示就算B医院的诊断有误,也一定给患者手臂疼痛一个明确的说法。手术室联系套管针厂家及时到场。厂家出示了套管针为“一次成型”及“针身可显影”的说明。
为了进一步排除风险,完善治疗方案,A医院推荐李女士来到我科进行检查。
疑似的“导管”,实际上是什么?
我用探头查看李女士右上臂肿痛处:超声可见贵要静脉局部管壁增厚;静脉管腔变窄,内有血栓样回声;血管内膜层显示成两条线状结构,类似“异物”,但可见内膜层延续的静脉瓣结构,可以排除所谓“导管”;静脉周围脂肪层略增厚,回声增高,呈炎性反应。结合患处曾有输液后皮肤线状发红表现,考虑为静脉炎并局部血栓形成。
李女士右上臂贵要静脉超声图像
我告诉李女士:“第一,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您手臂肿痛的地方没有套管针残留物。第二,静脉炎基础上局部血栓,一般不会引起危急生命的炎症肺栓塞;您的主管大夫会针对您的静脉炎进行消炎和溶栓治疗,帮您解除疼痛。第三,A医院的专家已经在竭尽全力为您排除风险,请您相信医生,配合治疗,不要害怕。”
或许我的表情和表达给了李女士一些信心。从科室离开的时候,她的背影显得轻松了很多。
为了彻底排除风险,当天,患者在A医院进行放射线下透视对比。A医院在手术室C型臂下为李女士检查胸腔,次日行CT检查,上述检查均未发现导管的存在。李女士和家人终于放心了,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
患者观察5天后再次复查。检查结果,贵要静脉管壁水肿程度减轻,周围炎性反应变轻,无其它不适。
医生要注重诊断基本功训练和经验积累
血管解剖结构示意图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一种静脉壁内膜的炎症反应,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药物及长期局部压力不均等,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发生时,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局部表现有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触诊可能有异物感。
李女士的病例告诉我们,了解静脉解剖结构及其病理改变影像,是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
一般来说,贵要静脉血管在二维超声图像下,无论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都能看到静脉瓣膜,瓣膜纤细、双瓣型对称,类似一个楔形的铅笔头结构。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应结合临床询问患者接受了何种治疗,用了哪些药物,而不应该仅仅根据患者口述就草率得出结论。
超声检查可见静脉瓣结构,可能是被B医院误判的“导管”
重视诊疗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手术前麻醉诱导和术中、术后的补液、用药及输血,均需合适稳妥的静脉通道。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模式是由手术室护师通过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套管针操作简便、不易脱出和穿破血管,既减轻病人痛苦,又方便护理操作。
临床极少见套管针断裂并残留于病人血管中的病例。因为这个病例,我专门查阅了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仅有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0年报道该院1例应用套管针扎针时发生针前端软管部分约2mm处断裂并残留在血管中、由普外科医生将其取出的病例。
虽然发生套管针断裂的概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很严重,也提醒我们要对此类问题足够重视。使用套管针时,一定按照操作规范使用;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告知患者扎针后不要剧烈活动,以免软管部分打折或断裂。一旦发生意外,也一定第一时间稳定患者情绪,积极处置。
此外,科室间的配合、医生间的沟通也非常重要。患者的诊治是一个完整协同的过程,同行之间尤其忌不了解情况就得出孤立结论,一方面容易误诊、漏诊,另一方面对医患关系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专家介绍
于明安,男,副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和博士后,中日医院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介入超声学会常委,海医会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介入超声学组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5年毕业以来,先后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CT/MRI诊断工作。2008年起,师从中华医学会介入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学习介入超声相关技术,并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每年完成介入手术量3000余台,主要擅长肝癌、肾癌、甲状腺/甲状旁腺肿瘤、肺癌、子宫肌瘤、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引导下微波/射频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同部位囊肿如肝囊肿、肾囊肿、盆腔囊肿的硬化治疗;不同部位脓肿或积液的置管引流;不同部位肿瘤的穿刺活检、超声造影;疑难病例的多种影像学综合诊断等。
发表中英文论著30余篇,参与编写中英文书籍6部,获得科研奖励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并多次参与科技部实施的重大课题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发明利用高频超声监测婴幼儿钙营养的新技术,首次发明利用影像学评价人体生物力学的方法;在介入超声领域, 论文“微波消融肝内胆管细胞癌(SCI)”获2011-2013年度中国介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篇文章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性甲旁亢的报道,并在国际影像专业最具影响力的“RADIOLOGY”发表微波消融甲旁亢的相关文章。
(《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