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拓格局】领域大咖分享ADC重塑乳腺癌治疗格局(上篇)

2022-11-14作者:贺鹏资讯

导语: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大会已于11月5日召开。期间,“第现场”专家系列访谈直播间特别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一院潘跃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树森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参与话题讨论,聚焦我国乳腺癌治疗领域难点、抗体偶联药物(ADC)对乳腺癌治疗格局的影响以及新药可及性等热点问题,分享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以期促进我国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文特将重点内容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潘跃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一院

江淮名医,115产业团队带头人

安徽省肿瘤医院 副院长

肿瘤学国家重点专科建设 负责人

安徽省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 负责人

药物临床研究机构 执行主任

CSCO转化医学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CSCO心脏安全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CSCO肺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多学科 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 全国委员

国家卫健委药物监测委员会 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成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委会委员兼乳腺组副组长

安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长

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候任主委

安徽省抗癌协会 副理事长

安徽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100余篇


王树森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殊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医学博士

2006年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2007年美国UMASS肿瘤中心博士后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SCO-BC)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G)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编委,《ANNALS OF ONCOLOGY》中文版乳腺专刊编委



重视乳腺癌人群,我国乳腺癌治疗领域仍面临挑战

潘跃教授:目前,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跃居第一位,而尽管肺癌仍然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种,但由于中国绝对人口基数较大,我国的乳腺癌患者人群也是相当庞大[1]。此外,我国乳腺癌患者整体相对较为年轻,发病年龄比西方国家提前10年左右[2]。所以针对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我国乳腺癌的诊疗规范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省份或地区之间的乳腺癌规范化诊疗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需要开展相关工作争取做到同质化诊疗。还有,关于乳腺癌本身仍存在一些难题,即不同分型的乳腺癌患者均存在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首先,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治疗方面,无论是早期治疗还是晚期治疗,目前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限。尽管现在免疫治疗在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如何更好地去筛选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在TNBC辅助治疗方面,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出阳性结果,但孰优孰劣仍待确定,以及铂类药物在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最终介入问题也尚待解决。在免疫联合治疗方面,大分子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小分子药物比如安罗替尼、阿帕替尼等与免疫治疗联合来改善TNBC临床结局的效果也仍需探索和确定。还有,既往被划分为TNBC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迎来了DS-8201,那么在此基础上,其与传统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和化疗)如何排兵布阵也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前,针对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也在TNBC治疗领域显现出不俗的疗效。与DS-8201一样,这些靶向TROP-2 ADC药物的定位也是需要临床实践进一步探索的。

其次,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方面,既往很多研究都是在以单治疗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今双靶治疗在新辅助治疗广泛应用,如何优化这些药物的治疗选择也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同时DS-8201在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一线治疗探索也在进行中,相信会带给患者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那么将来DS-8201成为一线治疗方案后,与传统治疗方案的选择优先的问题也需更多研究来回答。

此外,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治疗方面,如今已经进入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时代,但化疗仍然是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阶段的主要选择,期待未来会有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的进一步探索。此外,新型ADC药物在HER2低表达的HR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治疗地位也确证。

最后,特殊部位转移乳腺癌的管理也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比如患者发生颅内和肝转移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部分患者其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索他们的疾病特点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王树森教授由于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在过去数年间,乳腺癌的诊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比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腺癌的早诊率相对偏低,这也是造成我国乳腺癌治愈率方面和西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方面,对于早期乳腺癌来说,需要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并非一味的强化治疗,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晚期治疗领域,近年来,ADC药物和CDK4/6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但目前这些药物在国内获批上市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国内普及较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监管部门从药企研发开始,加强国际研究和审批信息的同步化。另外,无论是何种乳腺癌亚型,其生存期均在逐步延长,但对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治愈,因为这些药物终究会出现耐药情况。为了进一步克服耐药性,进一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一线共同努力。

借助结构优势,ADC药物重塑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格局

王殊教授:目前,随着分类治疗理念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乳腺癌治疗逐渐进入相对个体化时代,其中HER2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分型。最初的治疗方案是针对HER2进行靶向性治疗,包括单抗、双抗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而最新出现的ADC药物兼具靶向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特点,可达到精准且强大的抗肿瘤效果。随着ADC药物更新迭代,新一代ADC药物比如DS-8201具有可裂解的连接子、新型的细胞毒性药物、更高的药物/抗体比率(DAR)以及旁观者效应,显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已经为晚期乳腺癌治疗带来了很多惊喜。当然,未来仍需要从治疗反应性和长期随访的预后效果方面来筛选出能让更多患者获益的ADC药物。

随着ADC药物在相关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乳腺癌的治疗格局终将会发生改变,比如基于DESTINY-Breast03研究[3]结果,目前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标准已经发生改变,同时一线的治疗探索也在进行当中,其结果也值得大家期待。因为既往药物研发历程基本上都是从晚期到早期按部就班开展,这个进程就会相对较慢,但是现在新型ADC药物比如DS-8201已经显现出了非常好的后线治疗的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DS-8201已经是做出了全线覆盖,除了晚期二线治疗的数据,现在还有晚期一线治疗、新辅助治疗以及新辅助后强化治疗当中的全面探索。总体而言,遵循着循证医学的原则,如果ADC药物显现出优异疗效和可控安全性,那么将会重塑整个乳腺癌治疗格局。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71(3):209-249. doi:10.3322/caac.21660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3]Cortés Javier,Kim Sung-Bae,Chung Wei-Pang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Breas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22, 386: 1143-1154.

[4]Tarantino P,Hamilton E,Tolaney SM,et al.HER2-Low Breast Cancer:Pathological and Clinical Landscape.J Clin Oncol.2020;38(17):1951-1962.

[5]Bardia A, Hurvitz SA, Tolaney SM, et al. 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1;384(16):1529-1541. doi:10.1056/NEJMoa2028485

审批号:AD-119-202211000207 

本材料仅限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