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黑色素瘤领域迎来了多项研究进展。对于围术期治疗,在双免疫新辅助治疗方面,NeoACTIVATE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tiragolumab新辅助治疗可手术Ⅲ期高危黑色素瘤,主要病理缓解率达到47.7%,提示了双免疫治疗的可能;在靶向辅助治疗方面,EORTC-2139-MG/Columbus-AD研究对Ⅱ期高危BRAF V600E/K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予以恩考芬尼+binimetinib辅助治疗,改善了12个月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在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方面,一项围术期免疫治疗研究对ⅡB/C期黑色素瘤患者予以帕博利珠单抗单剂量新辅助治疗,广泛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后继续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1年,显示2年RFS率达到81%,2年DMFS率可达88%。此外,PD-1单抗联合TIM-3抑制剂或TLR9激动剂用于高危可切除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对于一线治疗,在免疫治疗时长方面,DANTE研究显示PD-1单抗一线治疗2年与治疗1年的12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达到非劣效结果,但治疗2年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死亡事件在数值上更具优势,因此仍需要将2年治疗作为标准方案。
对于脑转移靶免联合治疗,SWOG S2000研究针对BRAF V600突变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予以恩考芬尼+binimetinib+纳武利尤单抗对比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序贯纳武利尤单抗,结果显示,前者较后者显著改善了中位PFS期和颅内PFS期,但总生存(OS)数据无显著差异,提示了靶向联合免疫的潜在可能。
本次年会将对黑色素瘤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研究进展及指南更新等进行全面梳理。MD安德森肿瘤中心夏尔·鲍尔奇(Charles Balch)教授将分享欧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新进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则将分享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精准治疗研究进展,两位专家分别从中外角度解析黑色素瘤免疫、靶向治疗的发展现状。
黑色素瘤的新药发展与基础医学研究密不可分,免疫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表观遗传学等基础研究为临床转化奠定了根基。众所周知,放疗可激活全身免疫应答,通过放疗远端效应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疗效,与免疫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本次年会专场中将报告我国的一项基于该机制证实了在免疫治疗前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可为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带来更好预后的研究。对于经过免疫治疗进展的黑色素瘤患者,我国一项Ⅰ期研究显示了TIL疗法可以带来更好的缓解状况,也将进行报告。此外,在新药开发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1898可对多个靶点发挥抑制作用,专场中将报告的一项初步Ⅰ/Ⅱ期研究显示了其在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潜力,将为临床带来更多选择。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5)》将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在围术期方面,为不同亚型的黑色素瘤带来了免疫或靶向新辅助治疗方案;在晚期一线治疗方面,对皮肤、肢端、黏膜以及眼部黑色素瘤调整或新增了部分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策略,为临床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指导。
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多学科整合模式的飞速发展,黑色素瘤的临床治愈已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展望未来,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将立足中国患者需求,以科研创新为引擎、临床实践为基石、生态优化为纽带,全力推动黑色素瘤诊疗发展,助力患者走向治愈。
在科研转化领域,我们将深化基础研究,推行转化医学发展,构建临床研究数据库,从基础到临床发掘全新治疗手段,破解耐药机制,为患者探索更多高效低毒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升级方面,我们将构建指南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整合全球循证医学证据,收集临床反馈意见,及时更新指南,促进前沿动向及时落地;在行业生态构建方面,我们将继续推行CSCO AI更新与落地,推动远程医疗及分级诊疗深化发展,为医生、患者谋求更多便利。
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 斯璐 牛晓辉 供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