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给血管“点穴”就能降糖?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团队开辟糖尿病微创治疗新途径

2018-11-22作者:壹生综合学院热点
糖尿病微创治疗射频消融

本报讯(通讯员 程守勤 刘敏)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11月13日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获悉,该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滕皋军教授团队,在国内外首创新方法,采用六位射频电极血管内去神经术麻痹神经,可降低血糖,为糖尿病微创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一“针”下去,“三高”都改善了

34岁的李先生,年纪不大却深受“三高”困扰。2年时间里,小李不仅受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缠身,还是极高危的高血压病Ⅲ级患者。两种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却难以抑制高血糖,空腹血糖14.14 毫摩尔每升,糖化血红蛋白9.9%,血压一度飚到180/120 毫米汞柱,血脂也节节攀升。小李慕名找到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希望能帮他解决这一难题。

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团队根据小李顽固“三高”的情况,决定采用该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的六位电极血管内去神经术,通过射频消融“麻痹”神经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手术只需在局麻状态下进行,只见细长导丝从股动脉穿刺进入,经血管造影精准定位,找到需要射频消融治疗的腹腔干周围的交感神经,将带6位电极的螺旋环,输送到腹腔干,打开螺旋环如同小伞般撑开贴在血管壁上,通过六位电极射频消融,在摄氏60度以内的高温下损毁交感神经。根据术后10个月的随访,目前小李由原来的两种降糖药变成了一种,胰岛素用量也较术前减少,同时高血压、高血脂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微信图片_20181120140527.jpg

图 6位电极消融导管系统

血管“点穴”,让神经“休眠” 降血糖

为何采用六位射频电极血管内去神经术可降低血糖呢?

滕皋军教授团队潘涛博士介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是空腹血糖受损、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一系列代谢功能改变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长期交感神经活化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影响血流动力学,减少葡萄糖摄取及抑制肌细胞。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同时也可激活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可加重胰岛素抵抗,而高胰岛素血症可激活交感神经的活性。因此要想方设法让交感神经“消停点”,进入“休眠”状态,胰岛素抵抗下降,血糖也就跟着下降了。

目前,该项技术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效果良好。中大医院在开展糖尿病介入治疗这项临床创新技术前,其介入导管系统的安全性已在前期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已运用于临床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腹腔神经压迫顽固性疼痛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院研究团队将该导管系统运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治疗组术后3月有效地降低了Ⅱ型糖尿病犬的空腹血糖,并改善了胰岛素抵抗。

首创6位电极“点穴” “地毯式袭击”

专家指出,该项技术用来降糖降压,2009年在澳大利亚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但是由于运用单电极,疗效甚微。滕皋军教授团队创新研发,探索疗效更好的技术,六电极消融导管系统应用而生,可安全有效“地毯式袭击”毁损腹腔干周围的交感神经,疗效更显著。

“老糖友”顽固高血糖有望控制住

滕皋军教授强调,虽然目前临床研究样本量及随访时间还不够,但已经为介入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特别适用于多年顽固型、合并代谢综合征、多种药物控制不佳的“老糖友”。采用此项手术结合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控制糖尿病,下一步经过继续创新发展,这项介入新技术或可与“五驾马车”并驾齐驱治疗糖尿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