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房颤是一种常见但十分严重的心律失常症状,常常会引起包括血液凝结、卒中、心力衰竭和其他与心脏相关的并发症。据统计,房颤占所有卒中的发病原因的三分之一,预防卒中和房颤对于中老年群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题为“Search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oststroke A White Paper of the AF-SCREE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文章,为房颤的筛查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
首先,作者简要介绍了导致房颤以及卒中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重点来说,心房组织会受到“房颤”“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功能失常”“纤维化”以及“炎症”等因素影响,进而发生改变以导致血栓栓塞的形成。
因此,左心房血栓栓塞的形成涉及到系统性心血管风险因素、心房组织基质以及房颤等的共同作用。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9点关于房颤筛查的关键意见:
房颤是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也是心房心肌病(atrial myopathy)的重要标志物。如果是原因不确定的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心房心肌病的相关表征可用于指导相关房颤强度或持续时间的监测;
如果已经发现了心房心肌病的相关表征,但是没有出现房颤症状,那么还不能够开始口服抗凝血剂(oral anticoagulation,OAC)治疗;
卒中后的房颤诊断确认,需要提供完整的心电图(ECG)诊断文件以及专业的诊断结果分析;
目前关于“来源不明栓塞性脑卒中(ESUS)”的概念尚未被证明可以用于识别可能受益于OAC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群体。然而,对于特定患者群体来说,使用NOAC治疗相比阿司匹林效果可能更好;
满足ESUS标准并不意味着可以进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治疗,也不意味着可以暂停心电图监测;
临床确诊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后房颤,往往伴随着脑卒中复发或系统性栓塞发生风险的显著增加。虽然房颤没有作为专门的因素被纳入临床试验分析中,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在脑卒中发生之后再次出现房颤症状,使用OAC药物(或得到很好控制的NOAC药物)是最佳的选择;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在症状出现后至少72小时内进行连续的脑电图监测。
心脏成像标志物、过度的心房异位以及血液生物标志物(包括利钠肽)等,都是指征心房心肌病发生的因子。提高针对房颤的检测效率,有助于指导特定患者强化或延长卒中后心电图监测。
针对原因不明的脑卒中,发病后房颤的检测速率取决于监测的时长,房颤症状的发作持续时间,脑卒中发病到开始监测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患者的各项体征等。
来源:梅斯医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