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1990年至2021年全球房颤/房扑的疾病负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 心血管临床研究展播

2025-03-24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1990年至2021年全球房颤/房扑的疾病负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Global burde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l flutter and its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from 1990 to 2021

发表期刊:《欧洲心脏起搏、心律失常和心肌细胞电生理学杂志》Europace(IF:7.9)

通讯作者:郭军

第一作者:程思源

主要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微信截图_20250325171844.png


推荐理由

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2021数据,首次全面揭示1990—2021年全球心房颤动/心房扑动(AF/AFL)的疾病负担演变,覆盖204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发现高收缩压和高体重指数是主要风险因素,区域差异显著,低中收入地区负担增速更快。结果为优化全球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凸显早期干预可改变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研究解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AF/AFL的疾病负担持续攀升。既往研究多局限于特定国家或短期数据,缺乏对全球长期趋势及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此外,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GBD 2021数据揭示AF/ALL的流行病学演变规律,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心发

(1)疾病负担显著增长,区域差异突出

2021年全球AF/AFL新发病例达448万例,较1990年增长124%;死亡34万例,增长196%。尽管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和死亡率(ASDR)在高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呈下降趋势,但低中SDI地区负担增速更快。例如,阿联酋、卡塔尔和约旦的发病率增长超过900%,提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面临更大挑战。


(2)性别与年龄分层特征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死亡和DALYs负担更重,可能与治疗差异和并发症管理不足有关。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而80岁以上年龄组的死亡和DALYs占比最大,凸显老龄化对AF/AFL负担的驱动作用。


(3)风险因素归因分析

代谢因素贡献最大,其中高血压(收缩压升高)是首要风险因素,占全球死亡归因负担的35%,其次为高BMI(25%)。行为因素中,吸烟和酗酒的影响在高SDI地区逐渐减弱,但在低SDI地区仍显著。环境因素(如铅暴露)在资源匮乏区域的归因负担不容忽视。


(4)COVID-19疫情的潜在影响

尽管研究未直接纳入疫情数据,但文献提示COVID-19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和医疗资源挤兑间接加剧AF/AFL负担,未来需进一步验证。


  • 公共卫生启示

本研究强调AF/AFL防控需采取“分层干预”策略:

(1)高SDI地区:应强化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推广导管消融等新技术,降低并发症风险;

(2)低中SDI地区:需优先控制高血压、肥胖等可改变风险因素,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

(3)全球协作: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抗凝治疗普及和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健康不平等。


  • 期刊与学术价值

本成果发表于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Europace,该期刊是心脏病学领域的知名期刊。其结论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制定心律失常防控指南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不仅更新了AF/AFL的全球流行病学版图,更通过风险因素归因分析,为资源有限地区指明了成本效益最优的干预路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无症状AF患者的长期预后及新型治疗模式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专家点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军教授



本研究作为首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全面解析心房颤动/心房扑动(AF/AFL)全球流行病学特征及风险因素的研究,不仅填补了长周期、多维度疾病负担分析的空白,更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揭示了区域异质性背后的深层原因,为全球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证据。作为团队负责人,我从研究设计、实践意义及未来方向三方面进行点评。


一、研究设计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本研究依托GBD 2021数据库,整合了覆盖204个国家和地区、跨越32年的海量数据,突破了既往研究在时间跨度与地理覆盖上的局限性。通过年龄标准化率(ASR)和估计年度百分比变化(EAPC)等指标,我们首次系统量化了AF/AFL负担的动态演变趋势,并纳入了社会人口指数(SDI)、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社会经济参数,构建了“疾病-风险-社会”三维分析框架。


方法学的突破点在于:

(1)风险归因的精细化:不同于传统单一风险分析,本研究将代谢、行为和环境因素分层归因,明确了高血压和高BMI的主导作用,同时揭示了低中收入地区铅暴露等环境风险的独特影响。

(2)跨区域聚类分析:通过EAPC值的层次聚类,识别出高SDI地区的“负担缓降型”与低中SDI地区的“负担激增型”模式,为差异化防控提供了直接依据。

(3)数据校准与不确定性控制:采用贝叶斯空间回归模型和1000次数据抽样的不确定性分析(UI),显著提升了小样本地区估计值的可靠性。


二、公共卫生实践的启示与挑战

本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数据转化为 actionable insights(可操作的见解),尤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资源分配优化。研究显示,尽管高SDI地区绝对病例数更多,但低中SDI地区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增速更快(如非洲部分地区EAPC达1.58%)。这提示国际组织需调整资源投放重心,优先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抗凝治疗普及和血压管理能力建设。

(2)性别差异的临床反思。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死亡和DALYs负担更重,这一矛盾现象可能源于女性患者抗凝治疗不足、并发症筛查滞后等现实问题。临床指南需强化性别敏感性,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

(3)风险因素的动态干预。高血压和高BMI的归因占比超过60%,但低中SDI地区对这两类因素的控制率不足20%。我们建议将社区高血压筛查与减重干预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包,并借鉴中国“健康中国2030”经验,通过政策杠杆(如食品盐含量限制)降低人群风险暴露。


三、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尽管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但仍存在以下局限。

(1)数据缺口与偏倚:部分低收入国家的死亡登记系统不完善,依赖死因推断模型可能低估真实负担。未来需加强本地化数据采集,尤其是无症状AF患者的流行病学监测。

(2)未纳入新型风险因素:GBD数据库尚未整合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亢进等AF相关疾病数据,可能影响风险归因的全面性。

(3)COVID-19的长期影响:本研究未直接分析疫情对AF/AFL负担的干扰,但已有证据表明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心肌炎症间接增加心律失常风险,需后续追踪验证。


四、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本研究已对全球房颤/房扑负担的演变和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仍然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进一步细化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等)中的房颤/房扑负担;二是探讨房颤/房扑的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三是评估不同治疗策略对改善房颤/房扑患者预后的效果,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五、总结

本研究不仅是流行病学分析的技术实践,更是全球健康公平议题的深刻映射。AF/AFL负担的“双峰分布”(高SDI地区高发病率、低中SDI地区高死亡率)揭示了资源配置不均的严峻现实。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呼吁将“减少心律失常健康差异”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通过科学创新与政策协同,真正实现“健康全覆盖”。



研究背后

我们的团队成立之初,主要由来自心脏科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作为一项跨学科的合作项目,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全球房颤和房扑的负担,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团队成员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我们逐渐意识到,这项研究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预期。


最初的挑战来自数据的获取。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的庞大数据量使我们面临了如何高效整合和分析这些数据的困难。数据的来源分布广泛,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记录、统计数据以及各类公开的卫生研究结果。每个地区的健康数据质量差异巨大,这要求我们必须仔细验证每一项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其能够反映出真实的疾病负担。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如何处理各种干扰因素。例如,某些国家由于医疗系统的局限,可能对房颤和房扑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并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房颤/房扑的负担评估结果。而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尽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经成熟,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的多重共病,负担却在增加。这些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团队共同商讨,确定合理的分析模型,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代表性。


除了数据问题,我们的团队成员还面临着来自时间压力的挑战。作为一个多国合作团队,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协调研究进度和论文撰写进度,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及时完成自己的部分工作。此外,团队成员的工作时间差异和地理位置的分隔也给沟通和协调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大家都非常有使命感,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到项目中,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房颤和房扑的全球负担,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学习和合作机会。通过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们共同工作,我们对全球健康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深知,这项研究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全球范围内专家们的合作与支持。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类似的跨学科合作,继续推动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事业的发展,为全球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简介
国军(2).png
郭军
通讯作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党委书记

中美联合培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卫健委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第一届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全英授课讲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未来研究会远程心电人工智能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痛中心 副理事长


程思源.png
程思源
第一作者

2022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在读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型博士


团队介绍

集体.png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郭军教授的领导下,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与治疗中心。郭军教授不仅是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还担任医院党委书记,致力于推动医院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他凭借卓越的临床能力、深厚的科研背景以及出色的管理才能,带领团队在心血管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和“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郭军教授专注于房颤、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尤其在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深刻见解。他主导的团队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技术创新及靶向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推动了多项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郭教授的领导不仅提升了团队的科研水平,还极大地推动了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

郭教授倡导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团队成员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郭教授在医疗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得心血管内科的整体科研水平、临床技术和患者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中国心血管医学领域的创新中心。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