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如何预防二重感染?

2022-02-17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交替症,是指长期或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人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及真菌乘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继发感染。主要表现为口腔、消化道、肺部或尿路感染和败血症,多见于老年人、幼儿和体质衰弱、抵抗力低的患者。


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菌中,念珠菌属居第一位,占42.3%,其次为肠球菌属、肠杆菌属、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艰难梭菌。


产生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

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因素婴幼儿、老年患者为二重感染的高危人群。

2.基础疾病因素

(1)肺部基础疾病:二重感染多发生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肺癌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

(2)其他基础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贫血、重度营养不良、重症肝炎、低蛋白血症等导致免疫功能降低的疾病,其中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是发生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3.病原菌因素    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艰难梭菌。

4.环境因素    二重感染主要集中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神经外科、老年科等收治危重症多的科室。这些科室环境中容易存在大量真菌,更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在各种医疗物品和管路的定植。入住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往往存在反复耐药菌感染,导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长期应用,加之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极易导致机会性感染增加。  

5.医源性因素

(1)各种侵入性操作: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48小时、气管切开、血液透析治疗等,易造成皮肤和黏膜等解剖生理屏障损害,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和体腔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增加了二重感染的机会。

(2)药物治疗:使用大于或等于3种抗菌药物,特别是药物疗程长、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成分输血、肠外营养、静脉高营养等,是主要与药物相关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二重感染

1.一般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基础疾病,控制诱发因素:严格按照应用指征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积极控制血糖。

(2)减少或避免导致二重感染的医源性因素:①保护解剖生理屏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②强化手卫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艰难梭菌、不动杆菌属等最常见的传播机制是接触传播,而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③接触隔离:将二重感染者单间隔离,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医务人员穿隔离衣,戴手套;④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加强环境及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清洗、消毒的频率,可以有效减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艰难梭菌等条件致病菌的传播风险。

(3)口腔护理:可进行以下处理,①0.05%氯己定溶液含漱4~5次/d;②2%~4%碳酸氢钠溶液含漱4~5次/d;③对已有口腔黏膜白斑者可用每毫升含5万U制霉菌素混悬液,涂布口腔黏膜,每2~3小时1次,预防真菌二重感染。

(4)加强支持治疗: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

2.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1)临床医生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情况以及当地患者的危险因素,来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2)避免多药联合或长时间使用,根据实验室检查得到的致病菌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将经验性治疗调整为降阶梯治疗。

(3) 选用疗效最好,同时对目标病原体的耐药选择压力和附加损害最小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在可除外非发酵菌感染的患者,推荐使用相对窄谱的厄他培南,可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

(4)对于重症威胁生命的细菌感染建议用充足的剂量,如按说明书用药可选推荐剂量大的药物(如美罗培南)。

3.病原菌监测  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初始有效,但4~7天后再次出现发热、腹泻者,应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开展系统性连续病原菌监测:①病原菌培养;②血清学检查;③粪便艰难梭菌毒素A和B检测。

4.维护正常的肠道菌群

(1)可用培菲康(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的三联活菌)、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

(2)对有高危因素且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老年患者,饮用酸奶预防口腔乃至整个消化道继发二重感染效果显著。

5.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应严格掌握指征,选用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多采用广谱、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具体选择应根据所在医院内真菌药敏及耐药的情况而定。

(1)氟康唑:用于预防大部分非光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通常口服氟康唑0.4g,qd。也有部分研究建议首剂量加倍(0.8g)。

(2)伊曲康唑:用于预防曲霉、非白念珠菌的感染。预防治疗通常用伊曲康唑口服液0.4g,qd或静脉注射液0.2g,qd。为减少口服液的胃肠不良反应,可在初始几天联合使用伊曲康唑胶囊和口服液,或短期用静脉注射液后改口服制剂。

(3)伏立康唑:预防性应用可减少肺移植患者和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患者曲霉感染的发生。

(4)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用于二重真菌感染的预防有效而安全,通常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的剂量为0.05g,qd。

(5)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因其输注相关反应与肾毒性,一般不用于预防治疗。

(6)氟胞嘧啶:氟胞嘧啶的抗菌谱相对窄,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单药使用易出现耐药,故不作为预防药物使用。

长期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时,需要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多种危险因素,加强院内感染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将有助于预防二重感染的发生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资料

刘又宁主编,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应用精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