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15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年会从2025年6月10日持续至15日,全面开启消化肿瘤领域学术盛宴。6月14日下午,会议进入第5天学术日程。新药临床研究分会场聚焦新药临床研究的焦点议题,呈现了一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学术分享会,吸引众多领域专家到场参会,线上同步直播亦获得热烈反响,吸引了超12.29万人次的观众。
首先,本场会议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李健教授发表致辞,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真诚地希望每位参会者都能在这里收获知识和经验。
沈琳教授开幕式致辞
会议第一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上海罗氏制药公司边欣总裁以及百事美施贵宝钱江总经理主持。
会议主持:邱萌教授、边欣总裁、钱江总经理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教授以“中国新药研发的全球进展与精准化疗新时代”为题,进行了开场报告。李教授指出,中国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精准化疗方面迎来了新的时代。他详细介绍了单细胞水平上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高质量临床试验如何深刻改变创新活动。李教授特别强调了Treg细胞、Foxp3和RORγ等关键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与研究潜能,为与会者展示了新药研发的前沿动态。
会议讲者:李斌教授
而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张劲松工程师带来了“堆产医用同位素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主题报告。张劲松工程师详细讲解了医用同位素的研发进展,指出核动力研究在建立医用同位素平台上的突破性成果。他提到,目前已布局15种堆产同位素,并在制备技术、工程化装置及工艺技术、新型放射性靶向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张劲松工程师特别介绍了镭223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钍228、镭224、铅212等同位素的技术突破,并分享了医用同位素试验堆YTD的最新进展。他强调,通过产业化发展,已建成完备的核医学相关生产线并将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会议讲者:张劲松工程师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张健教授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变构药物研发”为主题,分享了小分子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张教授介绍了变构药物设计中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应用前景。他指出,人工智能为变构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强大助力,显著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为医药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会议讲者张健教授
上半场报告结束后,明济制药创始人靳照宇、希格生物张海生博士以及艾昆纬医药曲怡梅博士与会者围绕专家们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肯定了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突破,并指出新的医药创新需积极拥抱其他学科技术,例如人工智能与类器官组学的结合应用,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向。
讨论嘉宾:靳照宇创始人、张海生博士以及曲怡梅博士
会议第二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上海君实生物医药邹建军博士以及明慧医药曾国庆博士主持。
会议主持:曹国庆博士、邹建军博士
英矽智能张曼研究员以生成式AI赋能端到端药物研发为主题,介绍了Pharma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医药领域的最新进展。她以ENPP1抑制剂的开发为例,详细展示了Pharma AI如何加速药物发现流程,尤其是在靶点识别、化合物筛选及优化方面的显著优势,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多的药物研发思路。
会议讲者:张曼研究员
星瑞医药胡荣宽博士带来了“靶向递送LNP-mRNA技术”的报告。胡博士首先介绍了LNP-mRNA技术的优势,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Alc技术实现高效精准的靶向递送。他还分享了星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递送平台及其在mRNA产业化应用中的成果,特别是在肿瘤疫苗研发和AI辅助疫苗设计方面的突破。胡博士最后简要介绍了星瑞医药的发展概况,展示了公司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领先地位。
会议讲者:胡荣宽博士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侯艳教授以“基于外部数据的预测模型构建”为主题,提出了一套基于贝叶斯框架的动态预测模型。侯教授详细讲解了如何结合外部历史数据、真实世界证据或前期试验数据建立贝叶斯先验,并通过多次中期观察将当前试验数据与先验融合,形成后验分布的动态演化,实现“边开展试验、边学习优化”的连续式疗效评估。这种方法通过计算预测概率或后验概率输出疗效预测(如OS达标概率),支持是否继续试验、早停或其他决策,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
会议讲者:侯艳教授
下半场讨论环节中,上海复宏汉霖生物王清宇总经理、药捷安康孙材彩霞博士、南京维立志博生物蔡胜利博士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丹教授与会者围绕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mRNA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以及预测模型的临床转化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学科合作与技术融合是推动医药创新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实现精准医疗的终极目标。
讨论嘉宾:王清宇总经理、孙彩霞博士、蔡胜利博士以及刘丹教授
最后沈琳教授以及李健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新药研究应积极推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应对药物开发的复杂挑战。跨学科合作能够拓宽研究视角,激发创新思维,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同时,敢于提出科学问题是驱动研究进步的关键,这种探索精神将为新药开发带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李健教授做会议总结
供稿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袁野 刘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