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NEJM: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高级别循证证据

2024-04-05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替罗非班治疗无大中型血管闭塞的脑卒中

发表期刊:NEJM,IF(2022):158.5

通讯作者:杨清武

主要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推荐理由

在急性非大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除静脉溶栓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背景下,该研究首次拓展了再灌注治疗新方法,并将治疗时间窗从发病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在国际上为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解读

脑卒中是当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自2005年以来,脑卒中已成为国民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标准药物治疗方法。然而,由于静脉溶栓狭窄的治疗时间窗(发病4.5小时以内)及严格的禁忌证,我国静脉溶栓率仅约5.64%,未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大量患者,尤其是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患者,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针对临床上这一治疗困境,亟须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有鉴于此,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神经内科杨清武教授、资文杰教授团队发起了RESCUE BT2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便在现有最高级别循证证据推荐治疗的人群外,纳入最广泛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更全面地探索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于2023年2月受邀在世界上最大的脑血管病会议——第48届国际卒中大会(ISC2023)作为闭幕式重大事件发布,并于2023年6月在四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原创性成果。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设计,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替罗非班组和阿司匹林组。本研究最终入组1177例患者,其中606例为替罗非班组,571例为阿司匹林组。试验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有29.1%和22.2%的患者达到主要疗效终点(90天mRS评分0~1分),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校正相对风险比1.26;95% CI,1.04~1.53, P=0.02)。安全性结局方面,根据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定义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在替罗非班组略高于阿司匹林组(0.99% vs. 0.0%,P=0.03)。90天的死亡率在替罗非班组与阿司匹林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3.8% vs. 2.6%,P=0.12)。

专家点评

急性缺血性致残性脑卒中是引起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亚型,约占70%。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区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理论基石。目前,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实现血管再通,而对于占比更高的非大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静脉溶栓只适合用于治疗发病4.5小时之内的患者,临床当中绝大部分患者常因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到达医院而错失治疗。如何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是国际卒中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


为此,本研究团队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发起冲锋,一方面准确地提出导致致死致残的临床新分类,另一方面发明了早期静脉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罗非班治疗致残性卒中的新疗法,明确了减少致死致残的关键药物、最佳使用时机及最佳使用剂量。团队联合全国16省(自治区、直辖市)117家卒中中心协同开展RESCUE BT2研究验证新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在急性非大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除静脉溶栓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背景下,研究团队首次拓展了再灌注治疗新方法,并将治疗时间窗从发病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显著扩大了获益人群,减少患者的致死致残,节约了大量的医疗支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这项新疗法也将改写国际指南,为全球卒中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法。


作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405233517.png

通讯作者

杨清武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陆军军医大学脑与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军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首届中国杰出神经内科青年医师奖、学术成就奖及2015年科学中国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指导临床医学委员会(精神医学)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科技部科技评审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卒中学会会长。担任Translation Stroke Research、Frontier in Neuroscience、Stroke Vascular Neurology、Brain Hemorrhages,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等国内外12种杂志的副主编、编委。在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疑难病及神经介入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近年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军队重大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总经费8000余万元,主持开展了BASSILAR,DEVT,Rescue-BT,Rescue-BT2,ASSIST,SPARKLE、BRIDGE-TNK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以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NEJM、JAMA(3篇)、JAMA Neurology、JAMA Network open、Circulation、Ann Neurol、ProgNeurobiol、Stroke、J Immunol、JCBFM等高影响杂志发表SCI论文7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4部。招收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微信图片_20240405233522.png

第一作者

资文杰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重庆市卒中学会脑血管介入及急诊介入专委会主任委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下,对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影像方向)及临床研究(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8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EJM、JAMA(3篇)、JAMA Neurology 、Neurology、Strok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7篇,累计引用次数1972,H指数20,连续4次受邀在国际卒中大会上做大会报告。研究成果写入国内外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5项),列入中国脑卒中防治十大进展(2020年、2021年),入选202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23年中国最受瞩目的十大医学研究和2023年重庆十大科技进展。参与制定中国专家共识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专著1项。

团队介绍



陆军合照.png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医学中心紧密围绕国家和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开展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研究。近5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优秀青年基金、国家“973”重大专项及军队重点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重庆市重大疾病防治技术攻关项目等53项课题的资助下,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研究方面的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NEJM、JAMA(3篇)、JAMA Neurol、Circulation、Ann Neurol、ProgNeurobiol、Neurology、Stroke、J BiolChem、J Immunol等国际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参编中国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指南及专家共识22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4部。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