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全方位解读抗凝、抗板、溶栓治疗!

2025-04-15作者:壹生君资讯
非原创

为阐释抗凝、抗板以及溶栓三者之间的差异性,首先需从人体正常的止血机制入手。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碰撞与损伤,而止血机制对于我们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我们将止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这三个阶段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促进的作用,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01
止血的三个阶段


(1)血管发生收缩反应,以降低局部血流。

(2)继而,血液中的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激活后表现出高度的聚集性,迅速集结至血管损伤部位,以自身微小的体积封堵受损血管的破口。此外,它们释放信号分子,招募更多血小板及其他止血成分参与止血。

(3)随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平时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一旦接收到血管损伤信号,即刻启动反应。


人体内共有14种凝血因子,它们以罗马数字命名,形成一个紧密且有序的联络网络。当上游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它们会像瀑布效应一般逐级激活下游因子,每经过一级,激活的凝血因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凝血效应亦随之增强。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凝血瀑布”。最终,纤维蛋白原(Ⅰ因子)被激活并转化为纤维蛋白网,捕获血小板、红细胞等成分,形成稳定的血栓。在凝血因子中,大多数不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而是扮演传递信号或催化作用的角色,但其作用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Ⅱ(凝血酶)和Ⅹ因子,在药物干预中占据关键地位。

image.png


上述内容阐述了人体止血机制的正常运作过程,该过程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和特定的部位发生,否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问题。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导致血管壁受损,进而激活止血机制,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此外,在严重感染或分娩过程中,血液中的异常成分可能触发全身性的止血反应,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羊水栓塞,这些情况均可能危及生命。


02
抗凝治疗


如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正常有规律地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里面的各种止血成分就更容易沉积和激活,按照上述过程形成血栓。但这些血栓往往不牢固,一旦脱落,就会堵住其他血管造成栓塞。心房里血栓形成时以凝血过程为主,抗凝治疗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血栓,因而非常重要。


03
常用的抗凝药物


注射用抗凝药,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等;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体外抗凝药,如枸橼酸钠凝血酶抑制剂,如水蛭素、阿加曲班等。在抗凝治疗领域,前两类药物与房颤的治疗密切相关,而后两类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治疗标准之前,通常会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即俗称的“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瀑布中的关键环节——凝血因子X来发挥作用。而华法林则通过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来实现其抗凝效果。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作为口服的凝血因子II抑制剂,以及利伐沙班作为口服的凝血因子X抑制剂,均在抗凝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抗凝药物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而非血小板,并且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凝血过程,而非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这与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存在本质区别。

表1 抗凝药物的分类

image.png

04
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系统形成的血栓往往以血小板活化聚集为主。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所以,这类药物在预防房颤脑卒中方面的作用非常微弱,但在冠心病、脑血栓等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口服药物如我们所熟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新近上市的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注射制剂如替罗非班


表2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image.png

05
溶栓治疗


与前两者机制不同,溶栓治疗的核心在于促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而非抑制血栓的形成。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以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然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是否可普遍应用于所有患者?遗憾的是,溶栓药物成本高昂,仅对近期形成的血栓具有显著疗效,并非对所有患者均能成功实施,且其对全身止血系统的影响较大,存在较高的严重出血风险,因此不适宜作为长期治疗方案,仅限于作为紧急抢救时的短期治疗手段。仅在急性脑梗死或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等紧急情况下,才会考虑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更为严密的监测,通常需要在严格的监护条件下进行,并且需要频繁进行血液检查或其他相关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此类复杂的“大治疗”之前,医生会反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潜在风险,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END


来源|神经时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