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脑卒中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策略
Intensive Ambulance-Delivered Blood-Pressure Reduction in Hyperacute Stroke
发表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 J Med) (影响因子:96.20)
通讯作者:李刚
主要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
该研究是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卒中院前降压临床试验,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其成果具有重大临床价值,为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并为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脑卒中是我国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时间就是大脑,如果能在院前快速启动有效的治疗措施必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显著效果。血压控制是可能在急救车上实施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脑出血患者,之前的INTERACT3研究已证明了包括强化降压在内的内科组合性管理方案有效,然而单独的强化降压治疗在脑出血的治疗领域仍存在不确定性。绝大多数的脑出血发生在血管破裂的最初2-3小时内,强化降压的时机可能是产生有效结果的关键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强化降压备受争议,然而早前结束的ENCHANTED研究认为溶栓患者的强化降压是安全的,且减少了颅内出血的风险。另外,在急救车上提前控制血压可能会提高院内开展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及速度。
2024 年发表的 INTERACT4实现重大突破,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96.20)。INTERACT4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盲态终点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自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两种院前急救模式的51家医院参研。在急救车上纳入发病2小时以内的可疑卒中患者(收缩压升高≥150mmHg)。干预组在急救车上接受强化降压治疗,推荐静脉使用乌拉地尔,目标是30分钟内收缩压降至130-140mmHg,到达医院后将这一水平维持7天或至患者出院前(如住院少于7天);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压管理。2020年3月到2023年8月INTERACT4研究成功纳入2404名患者。结果显示,对于所有疑似卒中患者,两组之间的3个月功能预后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脑出血患者中,超早期强化降压显著降低了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相反的,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院前降压增加了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
INTERACT4在急性卒中的整体人群中未发现院前强化降压对预后有影响,但其实是因为这项治疗措施在脑出血患者中显著有益而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显著有害,从而对冲了整体的结果。这是第一个在脑出血患者中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显著有效的临床研究,为制定和修订脑出血治疗指南提供了高级别的证据支持,提示脑出血应该像缺血性卒中一样,有超早期的黄金治疗时间窗,建议院内开辟绿色通道和制定快速诊疗流程。同时指出了院前鉴别脑出血并立即给予降压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
INTERACT4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研究。在新冠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快速有效地开展脑卒中急救车的研究,并且纳入人群中假卒中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同类研究,INTERACT4从临床研究的组织执行角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一直是全球卒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大型RCT层出不穷但鲜有阳性结果。
INTERACT4首次确证了脑出血在发病2小时内启动强化降压治疗的有效性,使得“时间就是大脑”这一黄金原则在脑出血的救治中得以补全和延续。同时INTERACT4也是首个涵盖了再灌注治疗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压管理RCT,发现了强化降压在这一人群中会增加死亡风险,应予避免。用一个研究同时明确了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原则,为临床指南的修订提供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如果要把INTERACT4研究的结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亟须解决院前脑卒中类型诊断设备的研发。目前已有的、较为成熟的脑卒中类型鉴别方法是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这是一种以救护车为载体,装配自由移动式CT、相关检验设备及信息化支持系统的新型诊疗模式,可以在车上判断患者是否为出血性脑卒中,并支持在车上进行溶栓治疗。但它的价格非常昂贵,中国实际在运营的仅有几十辆。除MSU外,很多新型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正在开发中。一些研发机构正在通过血液等标本区分脑卒中类型;物理方法方面,一些机构在尝试将CT微型化,降低其价格,提高性价比,还有机构用超声、远红外线来区分。但这些方法都还没有进入商业化阶段。如果未来这些方法取得突破,对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来说将是质的飞跃。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同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专业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常委等。主要从事脑卒中急重症救治与颅内动脉狭窄的诊疗、临床试验与基础研究,入选“东方英才领军项目”,在NEJM、BRAIN、NEUROLOGY、STROKE等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类脑院国际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中心(筹)执行主任。作为主要研究者或者项目负责人启动和管理了INTERACT3, INTERACT4, ENCHANTED2/MT, CHAIN, LATE-MT, ASPIRING PILOT等多项全球性大型临床研究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相关论文,包括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了两篇Lancet和一篇NEJM。研究成果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重要医学进展(2022,2023年度)。是Lancet,JAMA,Lancet Neurology,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电子科技大学神经内科/神经病学研究所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卒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多中心临床研究INTERACT4项目发起人之一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
神经病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成都医学院国际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亚太卒中国际组织(APSO)委员
欧洲卒中国际组织(ESO)青年会员
共同牵头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3 个(PATH STROKE A、C、INTERACT4)
获 2019 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一等奖,主持省部、厅局级课题 5 项,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 14 篇,含 NEJM 1 篇,累计影响因子 189.6。
世界卒中组织(WSO)候任主席(2024-2026),主席(2026-2028),澳大利亚健康和医学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类脑院国际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中心主任。目前担任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主编,国际卒中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副主编,神经病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副主编。ANDERSON教授是卒中的血压管理研究领域的先驱,发起了急性脑出血的早期强化降压研究(INTERACT和INTERACT2)等,为指南的改写,临床实践的改变提供了最高级别的证据。共发表了700多篇论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NJEM和Lancet 论文超过10篇,目前的H指数为107,入选202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世界顶级医学期刊 《柳叶刀》撰文介绍 ANDERSON 教授,称其为 “卒中研究的领跑者”。
由国内顶尖神经内科专家牵头,联合急诊科、影像科、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团队,覆盖全国50余家三甲医院。团队以“精准卒中救治”为核心理念,通过创新性多中心RCT设首次在全球明确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差异化策略。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动国际指南更新,为降低卒中致残率提供中国方案,彰显我国临床研究的原创实力与转化效能。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