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来源:医法在线
一般情况
患者:张某,男,20岁
医疗机构:某三级医院
诊治概要
患者2015年3月20日以“扭伤致右肘疼痛、肿胀半年,加重伴活动受限1月”之主诉,入住医方外科。查体:体温36.3℃,脉搏84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70mmHg。右肘部可见大小约3×3×1cm包块,质软,触痛,有波动感,皮温增高,与周围分界清,活动可。肌电图:右侧桡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较对侧减低36.7%。B超:右肘部软组织内混合性包块。
初步诊断:1、右肘部感染;2、桡神经损伤。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2015年3月22日在全麻下行右肘部脓肿切开引流VSD负压吸引术,术后给子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病理示:坏死炎性组织,其中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炎症改变。患者于2015年4月8日出院。出院时右肘部伤口已缝合,伤口无红肿及渗出,恢复情况良好。
出院诊断:1、右肘部感染;2、桡神经损伤;3、心律失常-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患方陈述出院后经拆线换药,伤口仍未愈合,于2015年5月7日就诊医方门诊,查超声示:右肘部内侧软组织内混合性包块,2015年5月13日行磁共振示:右肘关节诸骨及周围软组织形态、信号改变,考虑感染,结核可能,请结合临床。
2015年5月14日患者以“扭伤致右肘肿痛8月,发现右肘感染,术后1月感染复发”入住医方骨病肿瘤科。
查体:右肘部外侧可见约5×1cm皮肤缺损,并有直径约0.5cm 窦道,深及肌层,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局部皮温略高,右肘、腕及拇指关节活动受限,右前臂外侧皮肤浅感觉减退,右前臂及右手肌力减退,约3级,右上肢其余关节活动正常,右上肢末梢血运正常。X线示:右肘关节部分骨质破坏,可见周围软组织密度不均,考虑感染可能。
初步诊断:1、右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2、右侧桡神经损伤。
于2015年5月26日在全麻+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病灶清除骨水泥链珠植入VSD负压引流术,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伤口定期换药。病检回报:符合滑膜及骨结核。术后拍片示:病灶清除彻底,未见异物存留。
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拆线,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于2015年6月3日出院。
出院诊断:1、右肘关节结核;2、右侧桡神经损伤,告医嘱继续抗痨治疗等。
患者于2015年6月3日以“右时关节术后9天”入住某医院外科,入院诊断:肘关节结核。入院后查胸部CT示:双肺结核、右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给予强化抗结核治疗、右肘关节超声治疗、磁热疗法,症状有所好转,于2015年7月10日出院,出院诊断:1、肘关节结核;2、双肺继发性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
2015年9月1日患者以“恶心、呕吐2天”再次入住某医院外科,诊断:1、肠梗阻;2、梗阻性黄疸;3.时关节结核;4、继发性肺结核右上涂(末)复治;5、结核性胸膜炎;6、淋巴结结核。给予胃肠减压、禁食补液、抗炎保肝对症治疗,于2015年9月9日出院同日患者入住某医院普外科,入院诊断:肠梗阻。给予禁饮食、胃肠威压、抗炎、抑酸、补液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间断排气、排便,进食后无不适,于2015年9月16日出院,出院诊断:不完全件肠梗阻。
争议要点
患方认为
患者先后两次入住医方,医方对骨结核未及时诊断,治疗方案有误,致患者病情不断加重并延期,导致右臂至今仍不能活动,生活不能自理,给本人造成极大痛苦,还给自己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构成医疗事故。
医方认为
诊断明确,手术清创彻底,伤口情况良好,骨结核为结核杆菌感染,需临床查体、病史、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综合确诊,本院抗结核药物不全,及时建议患者转院治疗,患者在我院住院诊治期间,我院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执行医疗活动,不构成医疗事故。
分析意见
根据医患双方提供的鉴定资料、陈述,现场查体及专家对双方的质询,专家组分析如下:
(一)医方存在的医疗过失
1、医方对患者长达半年以上的病史,如低热、盗汗、消瘦等表现未引起足够重视,缺少必要的常规检查,如胸片、血沉等,导致对疾病的诊断考虑不周全。
2、病历书写欠规范,如对查体的描述“右肘关节不能上抬”等。
(二)现场医学检查
右肘外侧有长约12 cm切口瘢痕,右肘关节活动度屈90°,伸35°,旋后受限,右上肢肌力及感觉正常。
鉴定结论
综上分析,该患者的右肘关节活动受限系结核转归所致,医方存在延误诊断的过失,与该患者未及早的治疗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四条、《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本病例属于四级医疗事故,医方承担轻微责任。
专家点评要点
结核病,特别是软组织与骨结核近年来有一定复发的趋势。由于结核菌的变异,骨与软组织结核的临床表现也没有传统教科书描述的那么典型了,因此在处理骨与软组织结核时,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没有有效进行鉴别诊断而造成骨与软组织结核误诊、漏诊的案例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需要引起骨科医师的警惕和注意。
(一)综合分析该案例的诊疗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术前诊断依据不充分:患者肘部包块,初次入院对诊断为“感染”,既然考虑是感染,就应该有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常规检查阳性检查结果,但初次入院时血沉、C反应蛋白缺如,仅血常规为阳性。
2、鉴别诊断不充分:初次入院鉴别诊断仅考虑了“脂肪瘤”,没有考虑结核、肿瘤,或结核、肿瘤合并感染等疾病;第二次入院时,影像学报告中已经有了“骨吸收破坏”的表现,需要考虑结核与肿瘤时,仅一句“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仍未在术前进行有效鉴别诊断,延误了诊断时机。
3、手术方法欠充分:初次手术后病灶复发,二次入院后未进行有效鉴别、诊断不明确即行手术治疗,在普通细菌感染不明确情况下使用了VSD引流和骨髓泥填充,欠妥当。
4、细菌学检查不充分:患者初次手术后标本送检,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细菌语养+药敏”和“抗酸染色”,但由于没有“抗酸染色”,延误了早期发现结核。
(二)分析上述不足,总结本病案的教训
1、“骨病”需充分鉴别诊断:对于俗称的“骨病”需要充分鉴别诊断。特别是“感染”既包括了普通“细菌感染”,也包括了特异性“结核菌感染”,同时还可能存在特异性细菌与普通细菌的混合感染。术前进行血沉、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等常规检查,或结核特异性“T-spot”(T细胞斑点实验)检查是必要的;对于发现有“骨吸收”或“溶骨性”改变时。在考虑结核的同时,还需要排除骨肿瘤,此时进行必要的骨扫描、磁共振检查也是必要的。
2、需要重视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对于任何骨与软组织感染,细菌培养结果是阴性并不能排除感染;抗酸染色检查与常规细菌学检查同样重要,不可忽视。
3、再次手术需明确诊断后确定方案:患者短时间内感染疾病复发时,需要充分检讨第一次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行充分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制定手术方案是明智之举。
4、有效的医患沟通很重要:二次入院发现结核后,初诊医师与患者间进行及时、谦虚、坦诚的沟通对缓解患者情绪、化解误会非常重要。
查看更多